分享

南宋官窑读书笔记之四:不只袭故京遗制(修内司窑的创新)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4-23

    对南宋官窑,如果爱,就真爱。真爱的标准,就是爱它胜过西施,看谁都没它美,加一分太厚、减一分太薄、绿一分太艳、白一分太素。

    南宋官窑,乃高宗袭故京遗制,命修内司在北宋官窑的基础上,取凤凰山脚下紫金土,召集匠师能者集国家之力所烧造的宫廷用瓷,包括祭祀典礼所用的礼器。

    虽袭故京,却因人、事、物的变迁而必然与之有异。今天的笔记,想说的就是南宋官家的青器如何在它自己的时代实现了青出于蓝。

    1. 故京 & 袭故京遗制

    徽宗的极致审美,造就了定瓷在宋室逐步被京师自置官窑取代的独特历史阶段。虽然只有短短15年,但北宋官窑在技术上取得了汝州窑在民间前所未有的升华,加之昂贵的釉料和对素胚的要求,也奠定了南宋官窑在原料上的严苛追求和极高的生产质控标准。

    根据修内司窑址的考古发现,在老虎洞可见明显不同于当时浙江青瓷窑场的龙窑窑炉:长15米、宽2.5米,炉壁用香糕砖错缝拼接、外包护墙,且用黄泥填充炉壁与护墙之间的缝隙以达到保温的效果,这样的窑炉与同时代越窑系的窑炉不同;四座素烧炉的平面呈马蹄形,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都与北方的馒头窑十分相似。

    而修内司窑的出土器与窑具,也与汝官窑颇为相似,所用的匣钵、支烧、垫烧的工具基本相同,器物如碗、器盖、盏托、盒、套盒等也很类似。

    还有对残次品的处理,上篇笔记已经描述过修内司窑对残次品直接打碎、集中掩埋而不外流的处理方式,这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考古发现很相似。

    小橋相信北宋官窑的匠师也随宋室南下,在临安城继续从事手工业,尤其宋高宗有如此强烈的烧造官家青器的需求,他们必然被修内司重用,更何况,在宋代的官府窑制下,这些匠师是姓名在籍的哦,属于国家重点人才哈哈。

    2. 高精尖修内司的创新

    宋代是中国科学火箭式飞跃的时代,这里面包括不得不说的手工业所创造出的中国青瓷美学的至高点。汝官窑已惊为天物,那高宗的修内司该怎么办呢?

    综合小橋所看的辣么多论文,南宋官窑的创新如下:

    1) 器形:除了高质量的生活用瓷,修内司窑还烧造了很多仿青铜器的大器形,这在修内司窑址的出土器中可见,当然,这是应当时宫廷祭祀所需而为。关于北宋汝官窑和南宋官窑在器形上的比较研究,需要做大量仔细的对比,才能知道南宋官窑新创的器形。希望日后能有时间再学习总结。

    那些声称南宋官窑没有大器的,我跟你急。这些瓷片,不,是瓷块儿,我用来做镇尺,长7~10公分,宽5~7公分,厚1~1.5公分,得多大的器物才需要这样的厚度?釉还这么美:

    大型炉底 (炉足直径2.6公分) 和奁式炉口沿 (壁厚1公分),很厚重的感觉:

    2) 工艺:为了烧造大型器物、增加瓷器的坚硬度,修内司窑采用反复淘练的含铁紫金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并多次素烧;为了追求釉面的玉质感而增加釉面的厚度,修内司窑创新性地使用了粘稠度更高的石灰碱釉,实现了多次上釉和薄胎厚釉,才最终呈现出形态更多样、釉色滢澈如玉的南宋官家青器。

    如玉的薄胎厚釉:

    3) 气质:这一创新,实属小橋个人感受。南宋官窑极少有纹饰,偶见莲瓣纹,无论粉青、天青、灰青、米黄、月白... ...都透过它们古朴简洁的器形和素雅的釉色反映出官家们低调的审美;而如玉的釉面所透出得深沉光芒,更显高贵。相比汝官窑的清艳,南宋官窑有着低调秀丽的独特气质。

    简洁的弦纹和璞玉的视觉,此种气质止于南宋:

    修内司窑,不愧内窑之称谓。

    笔记小结:

    1. 修内司窑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南宋官窑与北宋官窑有密切的承接关系。

    2. 南宋官窑在烧造的起步阶段、窑制和文化上都“袭故京遗制”。

    3. 而在器形、工艺上,修内司窑又实现了完美的传承和创新,使南宋官窑与汝官窑不分伯仲。

    于小橋拙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