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这样一种文化,人类那些最热辣、最精微、最优雅又最难以描述的感情都与音乐有关,换句话说,文字难以表达的,音乐却能悠然道出,将浓缩的情感和信仰用节奏表达出来。因为经过了作曲这样一个过程,反复不已的推敲与提炼,在这种过程中可以实现心中很多的追求,所以音乐是用另外一种更为透彻的语言,说出心中的一切。 《读乐》之二——永远的莫扎特 人们在论及贝多芬时,总喜欢同时提到莫扎特,仿佛他们天生就是一对,那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代表了两种最为典型的人生况味。贝多芬的音乐是力,是你背后被猛击的那一掌,是振聋发聩的命运敲门声;而莫扎特的音乐是午后的阳光,是温柔的安慰,是静谧的心境。莫扎特被称为“唯一天才音乐家”,何为天才?最普遍而又通行的说法是“神童”加“杰作如林”,但是除了自幼成才和丰厚的传世作品之外,天才还有别的意味吗? 有位乐人说过,在莫扎特短暂的时年中他几乎不是作曲,而是将藏在他脑海中的音符直接誊写下来。有人比较过贝多芬与莫扎特的作曲手稿,发现莫扎特的手稿音符个个整洁,几无改动,就像春风吹柳那样一气呵成的自然,这就是“直接誊写”吧!他不是像大多数音乐家皆将自己境遇与个人情感化为乐声,而是简单至极地认为,音乐就是“美”,传达“美”是音乐家的使命。这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天才,或更具体的是理解莫扎特的天才呢? 母亲也很喜欢莫扎特,在她身患癌症时与我谈起莫扎特,她说央视音乐台播出过一期莫扎特的系列节目,她一集不落的都看了。母亲脸上挂着她所特有的、标志性的浅淡的微笑,她没有安慰我,她与我谈的莫扎特使我脸上的泪水渐渐干了。在她去世后,舅舅对我说,你可以去听听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这是你妈最喜欢的。母亲为什么对莫扎特情有独钟?莫扎特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著名艺术鉴赏家傅雷先生在他的文章《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中写道:“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 “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不到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而只是借 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种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 傅雷先生所说的莫扎特先天就获得了幸福,并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而那些“将藏在他脑海中直接誊写下来”的音符,不正是他先天就已经获得的幸福符号吗?多么神奇,对于生命的肯定和热爱能够表述到这种程度,这就是莫扎特的天才最为与众不同之处吧? 莫扎特在1778年8月致布林格的信中,用了三个词来表达他的灵魂渴求:“我的宁静”、“安慰”和“平静”。他音乐中的宁静、安慰与平静,让我们觉得自己也像诗人,或者说进到了诗的意境中,这就是莫扎特音乐能够营造出的心理氛围。他的天才不仅仅是从生活中提炼美,最主要的是从内心提炼美,美来自于他的憧憬与渴望。贝多芬是超脱,他的英雄气概让他站得很高,但莫扎特拥有的是宁静,他无力挣扎,只想在这个烦忧的世界默默唱着甜美的歌。他的这种宁静本身就是最好的安慰。 莫扎特音乐的美,能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奠定我们人性修养的基础。“人生多美啊”!这发自莫扎特内心的感叹,这把理解他艺术的钥匙,这培育人生修养的咏叹调,这片音乐世界中的“永恒阳光,”始终照亮着我们的心扉,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经历与感悟。永远的莫扎特,这不仅仅是之于我们,他的音乐甚至成为生命的大传续,作为首选的胎教音乐而孕藏在每一个新生命的基因中。莫扎特音乐中的歌唱性,对美的歌唱,对美的本质的歌唱,使得他的音乐穿越时空,一直绵绵延续到今天,并必定会更长久。 |
|
来自: bulaolindtsg > 《音乐/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