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只出了一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黄山伟 2019-04-23

钢琴独奏家巫漪丽《梁祝》走了。让人们记住这位女士的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只有《梁祝》这一首交响乐形式的乐曲在世界流传?在国际上能够叫得响的中国交响乐名曲,而且被世界各国公认而且上演的几乎只有《梁祝》。推广论坛

中国没有更多的音乐素材吗?越剧有《红楼梦》、锡剧有《珍珠塔》、评剧有《花为媒》、晋剧有《打金枝》、黄梅戏有《天仙配》、豫剧有《朝阳沟》,这些只是沧海一粟。但没有人把这些素材改编成美丽动人的交响乐。要问为什么,这里的原因恐怕还在中国音乐界自身。

在80年代,有人曾经就此问题问过中国第一名指挥家李德连先生。他的回答是,像《梁祝》这样的作品,是根据越剧改编的,过于民族化,不应该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方向。或者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不能和莫扎特那样的西方大音乐家相比。

李德连先生的观点代表了中国音乐界很多人的看法。不少从事西洋音乐的人,对来自中国本土的乐曲,多多少少有一些看不上眼,觉得不够高大上,不够国际化。他们也不觉得,改编中国传统戏剧音乐是中国音乐界的任务。于是多年来,丰富的中国民间音乐,还有民间戏曲音乐改编成交响乐的工作基本上就搁置了。只剩下《梁祝》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孤独地在国际舞台上担当着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大梁。

中国音乐界对中国戏曲音乐的态度耽误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由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的根,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没产生像《梁祝》这样的作品,既拥有广大中国听众,而且在国际上也拿得出手。

对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大家都知道。而且也常挂在嘴上:越是民族化,就越是国际化。但在实践中,我们的作曲家并没有实践这个基本原则。很多中国音乐人追赶的是潮流,而不是音乐,放着如此丰富的民族音乐不去开发,而是盲目地追求各种潮流。要么追随港台音乐,要么模仿西方现代音乐。很多人忘记了,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里面包含着大量民间音乐的素材。为什么我们的音乐人把西洋的民间素材看成国际化,而对自己民族音乐的素材却如此忌讳?难道这不是一种偏见?!

中国民族的音乐宝库有大量素材等待开发。在国际舞台上,不应该只有一曲《梁祝》。

中国音乐人要明白,能够把越剧《红楼梦》改编成一部和《梁祝》一样家喻户晓的交响乐并非易事。(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