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4-23

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原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注释】

投止:投宿。    思: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人、同志的担心和思念。    张俭:东汉末高平人,字元节,曾为东部督邮,因上书劾残害百姓的侯览,被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敬张俭的品行名声,都冒险接纳他。(见《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这里是比喻康有为。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待:以期待杜根回朝再行新政来抒写自己对变法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杜根:东汉安帝时人,曾做郎中。当时邓太后临朝专政,杜根上书劝邓太后归政给安帝。太后大怒,让人把杜根装在口袋里,在殿上摔死。执法人敬仰杜根,施刑没有过分用力,刑毕拖出,等他苏醒。他诈死三日,太后使人验视,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后隐身酒店,等太后被诛,才复官职。这里用以期望自己和被捕的战友们,要像杜根一样为了将来报效“圣主”而忍死等待。张俭、杜根,都是历史上反对太后专政和宦官擅权而遭到迫害的著名人物,和维新派当时的遭遇性质有近似之处,故引以为喻。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去留肝胆两昆仑:去者和留者都是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两昆仑,似指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和作者自己,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出国避难。作者拒绝出走,准备牺牲。此所谓一“去”一“留”。又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十八条:“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常从之授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指谋救光绪帝),事未就而浏阳被逮。王五怀此志不衰。”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害前于狱中所写的绝命诗。当时谭嗣同劝告梁启超出国避难,以保存变法派力量,而自己却拒绝了亲友们要他避难的劝告。他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谭嗣同传》)决心以身殉难,以警世人。作品表现了作者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气概和情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义凛然,笔力千钧,正是作者决心为变法运动的进步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这首诗巧于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二是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三是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诗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谭嗣同狱中绝命诗——《狱中题壁》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