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代文宗朝的除宦事件。 这是一起由翰林学士李训、郑注合谋发动的,旨在全部消灭当时颇具权势的在朝宦官集团的一场未遂流血政变。政变的结果是翰林学士势力失败被杀 ,还 因此祸及外朝宰相等官员,一度造成了宦官专权独大的局面,并由此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面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 一、“甘露之变”的背景 唐朝从玄宗时起,宦官逐渐掌权,肃宗时,因李辅国拥立之功,开始掌握兵权,此后李辅国更加跋扈嚣张,擅权作福。此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转而相信宦官,开始了唐朝真正的宦官专权。 唐肃宗时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兵,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二枢密使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纵在他们手中。唐朝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唐代宰相等朝官机构均在宫城之南,俗称“南衙”。宦官机构及禁军驻地均在宫城之北,俗称“北司”。宦官挟军干政,侵夺宰相等朝官职权,引起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专权威胁到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皇帝和朝臣不甘心受宦官支配,于是发生了反宦官的斗争。 二、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三、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第一唐文宗没有掌握军队,因为唐朝后期,禁卫军全部掌握在他们宦官手里。 第二执行计划的李训求功心切,着急动手,准备不足,被老谋深算的宦官仇士良看出了破绽。 第三文宗与地方节度使关系淡薄。文宗对各地节度使没什么恩德,犯不着冒着身价性命为了文宗造反,在乱世中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没有节度使是傻子。 四、甘露之变的影响 甘露之变失败,使宦官气焰更为嚣张。《通鉴》记载: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的气运一日不如一日。天下的事都取决于北司,而宰相只是写文书而已。宦官专权达到顶峰。 在甘露之变发生后,此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门下省、中书省的官员入朝都与家人一起辞去,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杀了,所以就提前离开。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朱温一举消灭。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是唐朝灭亡的三大原因。甘露之变本意是消灭宦官专权,但是结局反而使宦官专权达到顶峰。宦官的当权唐朝的政治开始更加的腐败,并且走向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