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听说有“阴虚”和“阳虚”,说起来不都是虚么,这两种体质有什么差别啊?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很专业嘛,看来主子们都开始关注体质、注重养生了。欣慰,欣慰! 中医常有“阴阳调和”的说法,“调和”的意思就是身体的阴和阳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样的状态下,身体基本不会有任何问题—— 阴和阳是相对独立的。 如果阴是正常的,阳少了,就是阳虚。阳虚的人一般都会有面色发白、畏寒、浮肿、精神不振的症状,需要“补阳”,平时多吃些人参、鹿茸、鱼虾、鸡肉、羊肉、姜、山药之类的食材—— 如果阳是正常的,阴少了,就是阴虚。阴虚的人一般会有面色潮红、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的症状,需要“滋阴”,平时多吃些绿豆、黑木耳、银耳、梨之类的食物—— 在弄清楚自己的体质之后,主子们可以参照下面两篇文章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理: 我们常说的“体质”,其实是指人体秉承先天遗传,并受到后天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机体素质。 不同的人,生来就有着不同的体质。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质也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灵枢·寿夭刚柔》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以下九种: 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血淤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体质。 大部分人都兼有多种体质,比如气虚、痰湿与阳虚并存,又或者是气郁、阴虚与气虚并存。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我们只有更正确、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根据体质来进行科学的养生。 我们先来讲讲阳虚这种体质—— 『体质成因』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明朝医学家张介宾在其所著的《类经附翼·大宝论》中,就曾将“阳”比作“红日”——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造成阳虚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影响。 摄取过多凉性的食物、不注重保暖、过度使用抗菌素之类寒凉的药物... ...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损伤阳气,造成阳虚。
『阳虚症状』
『养生原则』 ☆饮食宜温阳,忌寒凉☆
☆起居要保暖☆ 阳虚体质有“耐春夏不耐秋冬”的特点——
总之,只要充分遵守了“春夏养阳”的原则,就能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去补足身体的阳气。
☆运动要避风☆
『推荐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做法:① 羊肉切块或切片,置入沸水中汆烫,去除血水。 ② 生姜切片,与羊肉一并放入清水中。 ③ 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肉烂,起锅前加少许盐调味。 →功效:喝汤吃肉,每周二到三次为佳。可依个人口味加入大枣、枸杞。此汤温肝补血、散寒暖身,非常适合阳虚体质的人在冬季食用。 ◆小贴士◆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所述的这些养生要点之外,也可以辅以如下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
经络与穴位,是我们的“天然药库”,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坚持每天对这些穴位进行按压,对阳虚体质的调节,将有极大的帮助。 关于阴虚体质的成因、症状以及相应的养生要点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为气,阴成形。 ——《黄帝内经》 在中医学的观点来看,“阳”是一种趋向上的元素,而“阴”则是一种趋于沉降的元素。阴阳一旦失衡,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状况。 阴气,有滋润人体、镇守阳气的作用。一旦阴气虚弱了,阳气就会受到牵制,导致热能肆意损耗,身体得不到正常的能量供给。 体质成因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久病不愈,就会容易形成阴虚的体质。 阴虚的本质是体内的“水”不足:
阴虚症状
食物宜忌 阴虚体质的主子,应该多吃一些有滋阴潜阳、清热功效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体质的人,内热多属于“虚热”,不可以无节制的吃寒凉的食物,否则会伤及脾胃。
阴虚体质的主子,不宜多吃温热、辛辣的食物,比如牛羊肉、狗肉、花椒、茴香、蒜、韭菜等。 养生要领 ➪ 生活起居:
➪ 体育锻炼:
➪ 情志调节:
推荐药膳 ★ 党参麦冬瘦肉汤 ★ → 原料:瘦肉300克,山药200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姜片、盐适量。 → 做法:① 瘦肉洗净、切块,入沸水汆烫,捞出后洗净并沥干; ② 山药、生姜去皮并切片; ③ 锅中注水,煮沸,放入瘦肉、党参、麦冬、山药、生姜,文火炖煮。 ④ 待山药变软后改小火炖煮至熟烂,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出锅。 → 功效:滋阴润燥,健脾和胃。 经络调养 在日常生活中,阴虚体质的主子也可以针对如下几个穴位进行按摩疗法:
|
|
来自: yibing168 > 《阴阳虚实体质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