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版封神演义播放,虽然吐槽不断,不过整体还是比较不错的。针对封神演义的播放,笔者也带大家重新看一个老问题,真实历史中的纣王到底是怎么样的君王,武王又真的是仁义之君吗? 首先确定,纣这个谥号本身并没有贬意,实际上是没有特指的。只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愣是给加上了贬义。而纣王的罪行,则十分的耐人寻味,它是逐渐累积的尚书六项,战国二十项,西汉二十一,东晋十三项。时代越往后,罪行越多,几乎都是编造的。宋代的罗泌在《路史》中比较了桀纣的罪行,认为重复的部分应该是存在附会的因素,而且存在夸大,衍生,并在最后总结道:故凡言桀纣之事者,吾不敢尽信也。 再看武王对纣王的罪行评述: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这里我们仔细品一下,就能明白。武王通篇都是放屁。商的文化本就不同于周,商的女性本就活跃,不乏武丁时代妇好那样的巾帼女杰。所谓用妇人之言,差不多就和当今一批民主大V拿着西方的民主自由套中国是一样的,完全是自说自话。 至于第二条,这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旧贵族势力的利益问题,纣王多引用非贵族势力,而且他对贵族势力进行了打压,以便于削弱他们,整合王权。从当今角度,看绝对是不一般的。可以说如果成功,那将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反倒是武王开了倒车了。至于断起先祖之乐,那和我说的第一条差不多,都是武王巧言令色,强词夺理罢了。后世拿着儒家那套以周礼为基础的糟粕文化去看历史,当然纣王就成了一个昏君,暴君。 而纣王的功绩,在历史上也是可以明确的,他征讨四方,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推广,对江苏西北部和长江流域的最初开发就是他完成的。大批奴隶的入手也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商的实力,对于削弱诸侯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这样看的话,纣王其实并非一个昏君,相反他可能是一个改革家,希望改变旧贵族对国家的影响,更广泛的选拔人才,和打击旧贵族势力,其举措对于国家是有功的。如果这么看那武王是真不怎么样,他的国家建立,其实是通过笼络旧贵族,对改革进行抗拒。可以说他们的反抗,根本不是为了仁义,而是旧贵族势力的疯狂反弹。 至于奴隶感念仁义倒戈,那就更说不过去了。中国最早的人民起义还是秦末,这个奴隶时代根本没有这个说法。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有这么一个人起了作用。这个人就是《孟子·告子·下篇》的第十五篇里提到的胶鬲,这个人是谁呢?他是个盐商,当时纣王征讨东夷,国库空虚,周文王就把他举荐给了纣王,他巨额的财富一下子帮助纣王缓解了财政危机,他也被纣王封为少师。后来周武王成功的策反了他,许诺以后封给他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后来也是他,把几个能征善战的将军调往了前线,带领奴隶大军对抗武王的,也是他。如果这么看的话,奴隶倒戈,到底是因为武王‘仁义无敌’,还是胶鬲阵前倒戈??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由此可见,所谓儒家说的仁与义,在真实的历史里,反而一无是处,伤痕累累。得天下者,恰恰都是踩着枯骨,不仁不义的枭雄。儒家的仁义仅仅是包装了这些枭雄,就和数千年前他们包装周武王一样。儒家所谓的仁义,不过成了假仁假义。或许最先包装自己的就是周武王,但也不否认,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维持一套传统的礼法,抗拒改革和变化。就和封建的儒家一样,拒绝变化,以古论今。比起纣王,武王才更像是一个小丑,而真实的纣王,却比他高大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