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第三十八》品读之二十 文\钟百超 一、事类的概念什么是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刘勰指出,事类就是文章在达意抒情之外,援用事例类比说明义理,引用典故来论证今义。 “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引用现成的话说明某一道理,引用有关事例,证明某一意义,乃是圣贤大文章的创作手法,是经书通用的规矩法则。 二、天赋与才华文学创作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刘勰解释道,姜和桂在地里生长,辣味是本性具有的;文章需要学问,才能却在于天赋。 “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zhūn zhā)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刘勰进一步解释道,才能从本性出发,学问靠向外吸取,有的人学识饱满渊博而缺少才能,有的富有才能却缺少学问。缺少学问的在创作中引事明义感到困顿艰难,缺少才能的在驱情遣辞上感到精疲力尽,这就是长于文才和长于学问的区别。 在创作中,才与学应该怎样配合?“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刘勰认为,命意作文的时候,用心思来驱使文笔,才能是主宰,学识是辅佐,主宰和辅佐配合,同心一德,作品一定文采绚灿,称雄一时;才能和学问都贫弱,纵使辞藻华美,也不会是成功之作。 三、经典与创作灵感经典著作在创作中发挥什么作用?“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刘勰指出,经书的内容深厚,书籍的数量众多,是保存记载各家学说的宝库,展示各种才思的园地。 “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是以将赡(shàn)才力,务在博见。”刘勰举例说,扬雄、班固以下,没有那个作者不从中取材,任凭气力耕种耘耨(nòu),纵情恣意捕鱼打猎,握着刀子懂得切割,就一定能割取肥美的鲜肉。因此,要作家丰富自己的才力,务必博见多闻。 “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còu),表里发挥。”积累学识在于渊博,选取事例贵在简约,考核提炼务求精当,采拾整理需要翔实,各种优点都汇集起来,学问和才能就能发挥出来。 “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山中的树木为优秀的木匠所度量,经书的材料为文人学士所采择;如同木料的美好材质取决于匠人的加工使用,事义的美好内涵决定于文人手中的笔杆。精于运思的人,使用材料写文章,比起大木匠加工使用各种木材,应该不会觉得惭愧。 四、取事注意事项“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刘勰认为,引用事例要抓住要点,虽是小事也能显现效果,好比车轴头上一寸长的铁键能够管制车轮,一尺来长的门轴能够转动大门。如果把微妙的言论,美好的事例,置于闲散位置,就如同把金珠翡翠戴挂在脚颈上,把花粉翠黛搽抹到胸脯。 “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刘勰又指出,凡是引用典故得体,跟从作者自己口里说出来的没有什么两样;要是典故用错了,虽过千百年也还是毛病。 五、总结“经籍深富,辞理遐亘(xiá gèn)。皓如江海,郁若昆邓。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用人若己,古来无懵。”经典书籍精深宏富,文辞与情理意义久远。浩浩如江海,郁郁似昆仑山与邓林的树木。好比文理显明细密的梓树,人们一起采伐。好比光耀的朱玉,可以用来互相赠送。引用别人的话如自口出,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没有谁在这个方面犯迷糊。 本篇好句摘录1、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2、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3、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 4、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 5、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 6、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 7、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8、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 9、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 10、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 11、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