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词记】​鲍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上)

 真友书屋 2019-04-24

鲍照跟颜延之、谢灵运齐名,被后世称为“元嘉三大家”,然而历史上留下来的有关他的资料却很少。《宋书》和《南史》虽然附录有他的传记,其中《宋书》中虽然有上千字的一篇,然其中的五分之四都是抄录了鲍照《河清颂》的序言,如果去掉这篇序,关于鲍照的生平介绍超不过一百字。而《南史》中的《鲍照传》也就二百多字,而这其中的一半却基本上跟《宋书》相同。即此可知,鲍照在当世并未受到重视,他在学术史上的名声,更多的是得到了后世人的首肯,但后世往前追溯,就很难收集跟他有关的历史信息了。

关于鲍照的文学贡献,《宋书》和《南史》给出的评价竟然完全相同:“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照为《河清颂》,其序甚工。……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只是《南史》比《宋书》多出了一小段细节:“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这段细节对于了解鲍照的性格很重要。

当年鲍照准备去拜见刘义庆,他想把自己的诗作呈上,以便让刘了解自己,然而有人劝他说:你的地位太低了,这么高调地呈上自己的著作,恐怕会让大王不高兴。鲍照闻此言,特别生气,他说:千百年来,真正有本事的英才被埋没太多了,我不能再这么干。他的这句话我觉得应该出自陈胜造反前的那句豪言壮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于是鲍照把自己的诗献给了刘义庆。

因为刘义庆也爱好文学,《宋书·本传》上说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因此,刘看到了鲍的文章写得这么漂亮,就立即赏给了鲍二十匹丝绸,不久又给鲍封了官儿,可见鲍是以文章受知于刘。然而《宋书》和《南史》中下面的那句话,就变得不那么好听了。文中说,因为领导爱好风雅,但水平并不高,但领导本人却不这么认为,领导认为自己的文采天下无敌。鲍照在领导身边,当然明白对方的心思,为了不让领导生气,鲍故意把文章写得很烂。这种做法当然让领导感到骄傲,但同僚们却觉得鲍照江郎才尽了。再后来,鲍照卷入了派性斗争,竟然被乱军所杀。

鲍照的文章是否故意写得很烂,这个话题我们在下面再谈,但鲍照在正史上的传记,就这么寥寥的一段历史,却也真让人感慨。然而我的鲍照墓寻访之旅,也同样没什么可记录之处,因为找得太顺利了。

司机向前一指:“那个环岛就是”

鲍照墓位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鲍照路正当中。我是提前一天住到了黄梅县,第二天清晨7点开始了一天的寻访。今日计划的第一站,就是先去拍照鲍照墓,然后是四祖寺和五祖寺。昨天到达的时候,我在车站已经了解到了下一程的乘车方式。黄梅至潜山的车每天只一班,11:20,因此今天要在11:20之前把要拍的全部拍完,否则行程就要延误。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访完并不在一处的三个目的地,显然没有太大的可能,但想一想,还是尽量把时间往前赶,如果来不及,就再多住一天。

司机兄弟看上去很年轻,我觉得他不会超过30岁,然而他却对当地的著名景点特别熟悉。他大致了解了我的寻访后,告诉我说,黄梅旅游业发展得太差了,政府没怎么做宣传,也没规划融合,所以虽然四祖寺、五祖寺很有名,但来旅游的人并不多,但是夏令营的时候,来的人挺多的。我奇怪他说的夏令营,问是什么,他也说不上,说反正每年夏令营,很多人就来这里住几天。

鲍照墓全景

问他是否当地人都知道鲍照墓,他说应该都知道,小小的,就在马路正中间,政府也没怎么搞它。我一听在马路正中间,告诉他,如果墓在马路正中间,现在仍然保存着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因为很多别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开马路把古墓毁掉了。说话间来到貌似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路上,他说这条路就叫鲍照路,远远的指了马路正中间的一棵树让我说,说墓就在树底下。

墓碑前有两束塑料花

上面的介绍文字因为刻的浅,已经有些模糊

开到近前,果然看见墓碑。整个墓冢有如安全岛,岛中间就是那棵大树,说是大树,应该也并不很古老,近十几二十年种下的吧。周围围了一圈栏杆,栏杆上嵌有文保牌,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牌的后面是保护范围,东西南北8米,计64平方米。网上资料称墓碑是清代所刻,我看了看,确有“大清”二字,墓碑正中间是“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两侧小字辨得极为辛苦。总的来说,年轻的司机虽然对当地文保不满意,但我觉得鲍参军墓如此模样,还是值得欣慰的。距离鲍照墓最近的一户民宅,是鲍照路11号。

我的下一程目标

拍完鲍照墓,往四祖寺开去。这时司机说,你应该是我这辆车拉的最后一位客人吧,我打算今天下午就去把车报废的,这车太老了,都开了八年了。闻其所言,我马上心中一紧,想这车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鲍照墓的寻访没有什么曲折经历,这真应了西谚的那句话:一个民族的历史读上去很乏味,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是幸福的。把这句话套用在寻访上,倒也能够有些可比性:寻找得越顺利,越会让自己感到轻松愉快,但回来之后所形成的文字,就会变得乏善可陈,看来福兮祸兮,真的只是相对而言者。

墓碑上的字是双勾

鲍照的墓就在一条大路当中,司机轻车熟路地把我拉到这里,我在大马路当中的一棵树下看到了鲍照墓,然后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而鲍照的生平却并不像这寻访如此的简单。如上所说,鲍照因为献诗受到了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而后刘把鲍纳入了麾下,《宋书·刘义庆本传》中称:“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这个故事如果讲到这里,则最为完美,这就如同七十卷本的《水浒传》,结局是完满的大团圆,然而真实的历史绝不会这么简单,鲍照跟刘义庆的关系更是如此。鲍照在刘义庆幕下,没过多久,二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不知什么原因,刘义庆把鲍照“禁止”了起来,我不了解“禁止”是不是禁锢或者是关禁闭,总之,刘限制了鲍的自由。

这件事正史上没有记载,然而鲍照却写过一篇《谢解禁止表》:

臣闻获过于神,或凭尸祝以请;得罪于君,可因左右而谢。臣自惟孤贱,盗幸荣级。暗涩大义,猖狂世礼,奇非阮籍,无保持之助;才愧冯衍,有之因。自非圣朝超然,览臣于视听之外,则今日渥泽,更成妄遭,来辰萎叶,终先朝草。小人岁暮,知能何报,徒厚恩华,忧惧叹息。

仔细辨认,大字的两边还有一些小字

鲍照被关了一段之后,刘将鲍放了出来,于是鲍写此表来表达自己的谢意。究竟鲍照为什么被关?后人只能从此表中来寻找蛛丝马迹。鲍照在此表中有“暗涩大义,猖狂世礼”这样的字句,由此推论,鲍照一定是顶撞了刘义庆,表现出了自己压在心底的狂态。显然,解读到这种程度,后人仍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而鲍照受被“禁止”的处分还不止一次,因为他还写过一篇《谢随恩被原疏》:

由臣悴贱,可侮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寝病幽栖,无援朝列,身孤节卑,易成论硋。幸大明临下,仁道毓物,泽洎翾走,臣覃末庆。然古人有言:‘杨者,易生之木矣。一人植之,十人拔之,无生杨矣。’何则?植之者难,拔之者易。况臣一植之功不立,众拔之过屡至,同彼风霜,异此贞脆。

此书的后半段可以感觉到,鲍照受到惩罚,是有人跟刘义庆说了他的坏话。但丁福林在《鲍照研究》一书中却认为,刘对鲍的惩罚和疏远跟鲍劝刘不要太沉迷于佛道有关系,丁福林的这种判断依据是从鲍照所作《代淮南王》一诗而得出者:“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琉璃作碗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戏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珰,鸾歌凤舞断君肠。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本诗的内容是说,西汉淮南王刘安追求长生不老之事,而鲍照的这篇诗却认为淮南王的这种追求是虚耗钱财,虽然鲍照的这首诗写的是刘安,但有可能是他是想以此事来规劝刘义庆,因为刘义庆晚年也同样是“奉养沙门,颇致费损”。经过这种对比,丁福林的结论是:“因此,鲍照当时对刘义庆佞佛而虚耗钱财的举动进行谏阻是极为可能的,而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得罪刘义庆并受到禁止的处分及受到谴责,也是他在刘义庆幕长达八、九年的时间中,始终得不到升迁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