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研手札 | 徐汇区区长:“行走式调研”走出“美丽街区”营造中的三个问题

 红翡綠翠 2019-04-24

小研说几句——

大调研正在进行中。今天的【调研手札】,小研请到的是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

衡复风貌区是上海成片保护规模最大的区域,徐汇部分4.3平方公里,拥有优秀历史建筑1074幢,全市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在这里有31条,被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定为卓越全球城市的中央活动区。近期,因店招店牌而引起的街区业态品质、城市规划更新等话题,屡屡引发关注。打造“美丽街区”,作为“先天条件较好”的徐汇区能否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呢?来看看今天的调研手札→

“美丽街区”何以可能?


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 方世忠

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既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风貌的空间载体。近年来,街区业态品质、店招店牌等话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如何打造“美丽街区”已成为市民专家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也是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面临的一大课题。

衡复风貌区是上海成片保护规模最大的区域,徐汇部分4.3平方公里,拥有优秀历史建筑1074幢,全市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在这里有31条,街道尺度适宜,人文气息浓郁,有“居住建筑万国博览群”的美誉,被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定为卓越全球城市的中央活动区。打造“美丽街区”,我感到,衡复风貌区是最有条件、也最应该做出品质和示范的。

大调研工作以来,我经常带着问题和思考到湖南、天平地区“行走式调研”。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坚持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管理修正的“三微三修”理念,按照减建筑容量、减过度商业、减人口密度,增公共空间、增文化功能、增配套服务的“三减三增”原则,历史风貌保护活化工作扎实有力,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但调研中我也发现,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对表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对照市民群众需求期盼,当前街区营造还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在更新规划上,有些街区改造主要以消除安全隐患和“脏乱差”为目的,过于强调外观风格的统一,店招店牌、户外广告等设置多样性、个性化表达不够

二是在业态选择上,突出追求时尚消费功能,过于强调商家的精品高端,对街区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必需的菜市场、烟纸店、早点铺等布局考虑不够,业态层次性、丰富性不足

三是在实施路径上,习惯于政府的“大包大揽”,过于强调行政主导,“自下而上”的社会市民参与不够,导致一些项目群众获得感并不强,政府感觉与群众感受之间存在落差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角色要转换,理念要变革,方法要创新“美丽街区”何为美丽?群众说了才算,必须把群众感受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尺,既要塑造优美的街区景观,传承和发扬好城市文化,更要提供契合群众需求的服务,激发社区发展活力和动力。

为此,我们提出要围绕“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目标,政府、市场、社会联动,加快推动风貌区业态、形态、生态和文态“四态”融合,活化建筑街区、再塑宜居功能、延续历史文脉,努力把衡复风貌区打造成全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样本、精细管理的标杆和“美丽街区”的典范。

这当中,我觉得特别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是制度维度。

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既要“历史地看”,更要“专业地解”,要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经验式粗放型管理模式,引入有效专业制度运用专业方式加以解决。社区规划师作为塑造特色风貌、打造品质生活和提升精细管理的专业支撑,在国际上已有50多年的实践经验,亦已成为国内外大城市街区营造的重要力量。

徐汇早于2008年就在全市率先引入社区规划师参与风貌区保护更新,武康路等街道成为市民体验海派文化的“打卡胜地”,今年又率先发布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为每个街镇聘任一名社区规划师,从首创实践走向制度常态,同时组建区规划设计院,形成区规划委员会—社区规划师—规划设计院三级专业管理体系,力求将社区规划师制度纳入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大体系和全过程,用专业性赋能“美丽街区”。

二是设计维度。

“美丽街区”既要“美丽”也要“实用”,我们要避免单纯追求“用”的功能主义,也要防止仅为了“美”的景观主义。要更加科学、立体、艺术地把握自然要素、形态空间、历史文化和社区活力,以人的体验感受为视角,加强街区的城市设计,提高街区营造的艺术,让人感觉既方便舒适,又赏心悦目,同时富有文化和艺术气息。

当前尤其要重视变电箱、电话亭、店招店牌、景观小品等“城市家具”的标准导引和规划设计,既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也彰显多样性、个性化,在“用”和“美”两方面共同增益,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每一处细节,提升街区文化品位、艺术氛围和视觉美感,用审美性赋能“美丽街区”。

三是治理维度。

街区营造为公众使用、受公众评价、要公众参与。我们要运用社会治理方法,把“美丽街区”打造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好发挥社区居民、区域单位和社区规划师等各方力量,从“要我做”到“一起做”,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推动街区更有活力、更加高效、更可持续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积极主动应对道路业态调整等舆论热议,充分听取商家、居民、业主和专家意见,提出“便民小店优先发展、品质小店鼓励支持、违规小店有效管理”的街区业态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批“和美小店”,留住街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用自治性赋能“美丽街区”。

“美丽街区”何以可能?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的感受度出发,把握好制度、设计和治理的三维统一,打造更多业态、生态、形态、文态“四态融合”的街道和公共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美好愿景。

本周末(4月27日、4月28日),市交通委、上海大数据中心 的相关负责人将做客《政风行风热线》上海大调研特别节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