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 鬲式炉 规格:直径约二十三点五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铸后刻款,“德”字有横,大都为清物。而明代有横者,虽少,亦有佳器。 皮色:原本通体鎏金,因长期擦拭仅剩颈部及三足之间部位尚存。铜质本身灿若黄金,入手颇沉,非一般铜炉所用。 安置:厅堂殿阁,礼用陈设。 释器:鬲炉本为礼器,古有分裆鬲,索耳鬲,皆为寺院宫观,礼神敬佛配置。后经改制,得此佳形,合裆为腹,去耳平口,双弦为颈,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好形制,此炉是也。 清雍正—乾隆 鋬耳押经炉 规格:耳距约三十四点五厘米 款识:“宣德年制”,长方篆体,铸后修刻,底平字峻,极为工整。 皮色:栗色发赤,底蕴沈厚,点翠其上,繁星其表,润泽亮丽,堪称妙色。 安置:尊置于殿堂之上,作为陈设或礼器。 释器:押经一器,耳体约分三类,或圆,或方,或尖,圆形较雅,方形大气,唯方形带尖者鲜见。殿堂之上,所用押经,多为方耳大器,此器堪当。 小结:大型炉者,多为冲耳、桥耳,押经做大,大都康、乾。此炉之铜灿若黄金,工精形佳,实为盛世佳器也。 明晚期 龙凤熏炉 规格:高约十七点五厘米 款识:“宝相花”花押款,铸后修磨,花心錾就,花瓣同向旋转,生动鲜活。 皮色:铜色为本,黄中泛青,炉身通体下为浮雕,上为镂雕,炉身海水汹涌,海兽踊跃,精妙绝伦。炉盖透雕回环,龙凤呈祥,凤凰昂首逸尾,苍龙尾追,意似求凰,情趣盎然。 安置:厅堂陈设,赏玩,用度。 释器:形制古雅,既有青铜之高贵,又漾宣铜之文明,构图繁复,寓意祥瑞。铜精工良,绝非寻常之族所用。 小结:龙为五爪者,当为帝王用器,其上龙凤,当为内廷用物,实为历来藏家所求之物。龙为四爪者,是为公侯所用。 清早期 蚰耳簋式炉 规格:耳距二十三厘米 款识:“宣德年制”,炉身带款,底座带款,皆为篆体,铸后修刻,底平字峻。 皮色:皮色蜡茶,栗红齐腰,斑驳其表,岁月所致。 安置:厅堂殿阁,作陈设,可比文房,用礼器,可于祭祀。 释器:平口鼓腹,肥耳带垂,足宽峻极,通体厚重,大气蔚然,原座匹配,更为高贵。 小结:明代制炉,口壁皆薄,清代制炉,口足皆厚,腹壁略薄,盖审美与实用追求所致。此炉当为盛世制器。 清雍正 冲耳炉 规格:耳距约十三厘米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铸后修磨,起落笔触,虽刻尤写,当为官家仪规。 皮色:枣红沈郁,烁金隐约,底蕴秋棠,表浮霜红,皮至妙色者,在于通体,在于本色,在于相映,趣之妙者,授之光泽,为历来烧炉求色者所趋。 安置:厅堂殿阁。 释器:素来制器,唯雍正一朝追求精妙,盖既求审美,又追节俭。故,小者精巧可爱,大者力求不次。宣炉一物,亦作礼器,器大耗铜,故以薄而取体为适。雍正朝曾下禁铜令,铜为国之货币,尤为珍贵。 小结:炉形饱满,工艺精致,刻款最妙,尤以多年之养炼,致皮色高贵,为厅堂佳器。 明末清初 马槽炉 规格:耳距约十二点五厘米 款识:“南州高氏算中氏制”,八字篆书,炉成后刻,錾剔刀刻,冷峻硬朗,甚为精致。 皮色:红栗泛紫,恰似秋深栗熟,斜阳半醉,枫叶落霜,妙不可言。 安置:雅室,文房,精舍,藏玩。 释器:马槽一制,刚正方圆,仪规森然,足耳对称,流线平行,对铜质及工艺要求极高。其形分三类:一为长方略扁,一为长方偏高,一为双耳出戟,此炉属前者。关于款识,当可斟酌,“南州高氏”,查无出处,“中氏”制作,亦难考证,但就其涵义,必为高贵,乞愿后来或可得之。 小结:宣炉之中,形制尤多,唯马槽炉者佳器难得,多为私款,此炉之款,既有“算”者,又有“藏”者,较四字或六字官器,亦当胜出。 清早期 朝冠耳方炉 规格:耳距约二十厘米 款识:“宣德年制”,长方篆体,铸后修刻,底平字峻,极为工整。 皮色:藏经佳色,亮丽夺目,若于红烛之下,必当灿过黄金,烁耀天光,当为多年微温常煨之功,方能成就。 安置:厅堂殿阁,陈设藏用。 释器:朝冠器形,多为道教所用,自明朝嘉靖以来,道教兴盛,朝冠之器多为盛行。延至清代,以其形高贵、祥瑞,故康雍乾多有仿制。 小结:以此器之高贵形制,铜质若金,工艺精良,绝非民间所能。 清早期 方耳深腹乳炉 规格:耳距约十六点五厘米 款识:“宣德”,二字方篆,字精,框正,底平,当为铸后修磨所成。 皮色:蜡茶沈韵,色妙如釉,通体无杂,当为原皮色经年炼养所得。 安置:厅阁、净处所用。 释器:深腹炉者有敞口、缩口之别,此为缩口之器,其耳独特,方且锐利,尤为少见。 小结:据此炉之铜质,赤黄精亮,皮壳老道,款识精妙,可为一品特异。 清早期 冲耳炉 规格:耳距约13.5cm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楷书,铸后修磨,圆形边框,其制少见。 皮色:炉本蜡茶,养为棠棣, 安置:厅阁文房,赏用咸宜。 释器:炉形略扁,清秀雅致,双耳窈窕,耳孔近圆,腹垂足挺,比例谐美,铜质精黄,扣之声越,持之合手,品相尤佳。 小结:文气实足,优雅曼妙,当可藏玩。 清康熙 狮首耳炉 规格:耳距约十六点五厘米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楷书,铸后修刻,尤为规整。 皮色:通体蜡差,色韵厚重,宝光如釉,气韵浪漫。 安置:厅阁用度。 释器:狮头炉者,依照“宣炉三谱”而言,当为兵部所用,取威武之仪,一般不作雅室文房之用,倘若民用,多为镇宅除邪之意。狮首之须,有双圈者最为高贵,且多佳器。 小结:形制古朴,皮色尤妙,颇合文人藏玩宣德炉之追求。 明 铜鎏金簋式炉 规格:耳距约八厘米 款识:“景泰年制”,炉底阴刻四字楷书,当为景泰年间雕版印刷之常用字体。 皮色:炉膛内外及炉底,通体鎏金,黄中微赤,为明代常见之金色。 安置:焚香伴琴,案头清供。 释器:簋式小炉,两侧龙耳,通体鎏金,保存完好,殊为不易。其表浮雕:海水瑞兽、仿暗八仙、卷草纹等,雕琢精湛,小器大样。 小结:簋式龙耳,本为商周青铜礼器,形制古雅,为历代皇家、文人衷爱,仿其制炉,盈手可握,文房清供,陈设案头,藏赏咸宜。 清康熙 天鸡耳深腹炉 规格:耳距约十三厘米 款识:“飞云斋”,三字篆书,铸后修刻,极为规范。 皮色:深栗微红,厚古略皴,虽为后著,倒也古朴。炼养得法,可为上品。 安置:厅阁静室,把玩用度,均可。 释器:炉如梨形,耳著天鸡,形佳工妙,底如玉璧,款似金石,当是文人意趣敦厚者爱物。 小结:款为“飞云阁”者,多见,“飞云斋”者,鲜有,深腹炉者,多粗,似此精者,罕见。 明晚期 桥耳乳炉 规格:耳距约十五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硬朗大气,为明清间刻版印书常用字体。 皮色:蜡茶之色,古拙典雅,岁月斑驳,略沈器表。 安置:厅阁赏用。 释器:桥耳形制,本为国子监适用,盖桥耳者,以桥梁为形,寓意通达,即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器壁虽薄,而质压手,体平宽,膛有旋,是为佳器。 小结:炉形秀雅,扁宽沈手,为清初以前之仪规,故期间所制宣炉,佳器良多,耳桥小巧,玲珑可爱。 明末清初 天鸡耳筒式炉 规格:耳距十厘米 款识:“宣德”,简体篆刻,圆形边框,铸后修磨,古拙雅韵。 皮色:本为棠棣之色,底部仍鲜。惜年久赏玩,色渐蜡茶。 安置:焚香伴琴,品香佳器。 释器:炉本筒式,天鸡双耳,峻峭精工,下为圆底,上为椭口,最为独妙。 小结:筒式之炉,上下皆圆,其足:多为波形三足,簋足虽有,鲜见玉璧。此器形制独特,大小盈握,铜质精良,实为雅玩。 明末清初 天鸡耳簋式炉 规格:耳距约十五点三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 皮色:蜡茶过深,黑漆略浅,交融成褐,是为明清间宣炉常色。传世炼养,皮壳润泽。 安置:厅阁雅室,赏用两宜。 释器:壁薄压手,形色兼备,天鸡生动,足弦曼妙,佳器。 小结:精铜佳作,形色堪妙,可赏可玩。 |
|
来自: 老刘tdrhg > 《11、香炉/壶类/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