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明永乐 甜白釉执壶 高29.7厘米 此执壶釉白浊甘润,器形匀雅,选佳材,制工精熟,足见明初景德镇高超瓷艺。宋时有瓷,青中闪白,名曰“青白”;延续至元,白中闪青,谓之“枢府”;继至永乐,釉方精进,窑温略升,所出白器,温润甜腻感极强,遂称“甜白”。永乐甜白,多为祭祀礼器,配料独一,仅见单色品类。此执壶形制,属甜白之典型,另有其他器形者,景德镇窑址出土,见鸿禧美术馆展览《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6年,图版9599。 以从来认知,此壶形制,被视为源出中东金属器。今有新考,南宋见执壶一类,身形矮小,似立卵,无颈短流,或为雏形。入元后,已见与本品相若者,参考一例,玫茵堂收藏,载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卷4,伦敦,2010年,图版1614。 至永乐朝,如类器形已臻成熟,比例均匀秀雅,造型简洁美观,此后历经数朝百余载,渐衰渐殆,参考康蕊君,〈明永乐青花如意开光式“莲纹”执壶〉,香港苏富比2010年4月8日,页167。 HKD 5,080,000 107明永乐 青花轮花绶带葫芦扁瓶 高29.5厘米 此件瓶为葫芦形,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扁圆形,长方形足。颈肩两侧置对称绶带耳。通体青花纹饰,上部饰缠枝花卉纹,下部两面绘轮花纹,外环以钱纹,耳部饰朵花纹。此器为明初永乐制品,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 永乐宣德时期烧制此品种器物,有青花与白釉品种,但两朝器形略有不同。永乐器器口细长,底足较小,腹部所绘轮花或龙纹,纤细清晰;宣德器器口较短圆,底足较大,纹饰粗重有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慕古仿制,改称为“马挂瓶”,为清宫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此件器形体端庄隽秀,胎体洁白细腻,青花采用上等苏麻离青料,发色幽艳,纹饰清新雅致,潇洒自然,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本品腹两面所绘轮花纹,采几何构图,其形式化及抽象性于中国之图像意义中较为罕见,皆富中东色彩,雅致新奇之花卉元素更巧妙地为原本拘谨的图案增添几分柔美。 此扁瓶器形,流行于永宣时期,为二朝独有。本器属明初景德镇御窑经典造型之一,极受中外皇室青睐。形制别于往昔中国瓷作,创思灵感源于波斯,开辟蹊径。其瓶腹浑圆,边廓规整,椭圆浅足,为永乐大扁瓶之典型特征。 于本品相似一例,可见土耳其托布卡比宫收藏,著录于《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伦敦,1986年,卷2,图版616。亦有一例,曾属静观堂及黄鼎轩雅藏,录于《好古敏求:敏求精舍三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香港,1995年,编号124, 来源:壶中居,东京,1980年代 HKD 18,000,000 108明宣德 青花灵芝纹竹节式鸟食罐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长9.8厘米 本品呈鼓形,开两倭角长方形口,一面出两小圆形系,通体施白釉,釉面肥腴,两头呈花瓣状,以青花随形绘花卉两朵,器身随花瓣凸起,器身以青花绘缠枝莲纹,一面莲纹间留白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楷书款,书写端正,遒劲有力,是为明代馆阁体。通体青花发色浓艳深沈,有晕散现象,凝聚处甚至发黑,是宣德时期典型的“苏尼勃青”料之发色特征。 宣德时期的鸟食罐是为其颇具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传世造型多样,常见有扁圆、双联圆、元宝、葫芦、瓜棱、竹节、六方、八方、筒形、盂式、瓜式、贯耳尊式、长条琮式以及凸雕夔龙、雕婴儿和较大的竹节、八方鼓式等。器分大小,均玲珑秀巧,为小品大样。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间较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史称“太平天子”,同时其本人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六艺精通,更广为人知的是其颇好斗鸡、畜鸽、促织之戏,反映在瓷器上,便是这一时期鸟食罐、蟋蟀罐颇多的原因。故而,若本品之物可以说是当时统治者精神娱乐生活的一种反映,具有特殊含义。另外,《明清瓷器鉴定》中还提及一件宣德青花鸟食罐,与本品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来源:苏林庵收藏 参阅:《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第49页,图86 RMB 1,060,000 109明宣德 青花花卉纹葫芦式鸟食罐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长9.2厘米 此罐双联形制,仿葫芦造型,器身枝蔓缠绕,更加栩栩如生。侧面回卷而成一孔,可供穿系。器身通体罩釉,釉面滋润,光泽柔和,“大明宣德年製”楷书款识落于口沿处。此鸟食罐造型精致小巧,青花发色深沉浓重,造型规整,器身以青花绘折枝花纹,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自然,纹饰清晰潇洒,典雅流畅,为这时期青花典型器物。宣德青花瓷器有“开一代未有之奇”的声誉,因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和多姿多彩的装饰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瓷器名品。 上海博物馆藏一件绘瓜藤纹的鸟食罐,见《明代官窑瓷器》,上海,2007年,图版134;另一件为赵从衍旧藏,1983年5月11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编号96,复售于1987年5月19日,编号237。 HKD 800,000 110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4.7厘米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成窑美器,堪称景德镇御窑制瓷至臻典范,展现工匠巧思创新与卓越技艺。其原料凝炼,艺术表现登峰造极。所绘纹样,推陈出新,风格独特。 成化御瓷胎釉精致,于景德镇至上唯一,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其釉面细腻如脂,把玩手中,赏心愉悦。其瓷质柔和温润,即由图像可辨。成化瓷器,历经初期沿袭宣德风范,而后转变过渡,显露新姿,直至末期成熟,其风格循序渐成,惟成化晚期寥寥数年间(一说1470年代末至1480年代初,亦或仅于1480年代),宫盌品种应运而生。 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所用青料,细炼精纯,成色均匀如一,细腻柔和,大异于宣德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历经数年由中东进口「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深沉凝重,国产「平等青」于成化一朝得以应用,或单独成器,或与进口钴料相配,以创清丽淡雅特质。成窑绘饰简约隽秀,不矫造作,更有意疏离前朝形制,转而关注材料本身。 由于烧制规格考究,成窑瓷器堪称中国御瓷至珍名品。刘新园曾以景德镇珠山明御址出土宣德与成化瓷片数量相较,成化一朝帝祚为宣德者二倍有余,然出土破片及残件数量却未及后者一半,同样,此比例亦反映于两朝传世品数量上。现存之完好传世成化瓷,存例大多入藏博物馆,绝大部分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私人收藏现知仅有约二十余件。 宫盌造形,比例合宜,内外以青花绘花果纹样,初见犹感简洁。缠枝花卉纹盌无疑亦见于永宣二朝,然成窑纹饰并未全盘承袭,而是加以变奏,于规整中注入不工整性。本品纹样,花叶相间,但内里其中一花叶相迭,外侧亦添置一花蕾,藉以打破原有画面律动。而幼茎走向亦非左右完全对称。正是此细微变化,令宫盌各式花卉图案更富动感,静中显动。此种对于御制瓷器独一无二的大胆尝试,要求极度精细缜密,而一气呵成。遂如本品之成化宫盌,有异于任何前朝或后世之同例。 黄蜀葵,又称秋葵,花瓣半圆,多叶状,叶呈掌形分裂,裂片长披针形,于诸多宫盌纹饰中最显富丽别致。多数宫盌内里平素,仅另见三种里外兼绘之宫盌图案:一式画缠枝莲茎,二式画缠枝百合,三式外壁画缠枝栀子花,内壁缠枝花卉。黄蜀葵早为中国植物类典籍所载,更为传说中七月花神,于极少永乐朝青花器上亦有描绘。如本器所饰花卉,其轮廓线较深,且与浅灰蓝色内绘之间融合得宜,花瓣外围白边,表现技法与众不同。 此盌样式,见有两种微异变化形态,一种为叶茎不相交,如若本盌;另一种为盌内壁缠枝叶茎相交。盌心的团花纹饰袭自宣德时期,参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年,编号61。本品盌心团花画七瓣,较罕,印证成化一朝幻化多变的风格旨趣。 本品为现存私人收藏中仅有的同纹饰两件其一,另有十一只相同类例分藏欧亚诸博物馆,其中欧洲五只,亚洲六只。中国大陆及美国暂未见收藏。除本品外,仅另有三例见诸拍卖,分别最后出现于1951、1973及2013年。其余可比作例见于景德镇珠山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破片,其中一修复件,收录于《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伦敦苏富比,1995年,编号69(图三)。 参阅: 《成化宫盌之闲静雅致》康蕊君 《陶瓷研究鉴赏丛书》,卷3:中国青花瓷,台北,1993年,图101 HKD 141,24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