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 青花八吉祥纹罐 「大明宣德年制」款 罐直口微侈,鼓腹,至底渐收。口沿处绘饰一周三联宝珠,肩及近底处饰莲瓣纹,腹部主题图案佛教八吉祥纹样,以逆时针方向自左向右,依次绘制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象征吉祥;内壁施亮青釉,底足施白釉,浅圈足露胎,胎质细腻,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此罐所饰八吉祥纹样,可证宣德一朝笃信藏传佛教之风,据《宸垣识略》、《日下旧闻考》等文献记载,有明一代,喇嘛教寺院香火兴盛,近北京附近的藏传佛教寺院即近二十余所,宣德皇帝本人更是笃信愈甚,《清凉山志》曾载宣德二年皇帝本人的一封书信:「朕惟佛氏,道体冲玄,德用神妙,厥大无外,厥高无等。历代人主,罔不崇信。朕恭应天命,主宰华夷,体祖宗一视同仁之心,隆佛氏慈悲不二之教……特遣太监候显,赍书礼请,冀飞锡前来,敷扬宝范,广阐能仁,以副朕诚。朕不胜瞻望之至」由此不难看出宣德一朝皇室礼遇佛教的具体情形。 整器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绘制,笔法活泼流畅,线条粗细并用,彩料浓淡兼施。且不论着色深浅,纹饰效果皆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在线条的纹理中布满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彩料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结晶斑。正因为青料此一特性,令画面富于水墨画般挥洒淋漓、苍翠欲滴的意趣。其形制浑厚饱满,青花色泽浓艳,线条流畅自如,构图疏朗自然,留白得当。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代表着宣德御窑瓷艺方面登峰造极的成就。其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时代特征极强。 此罐是明代瓷器装饰风格的典范。一改元青花的繁密华缛而代之以疏朗清秀,装饰纹样予人一种高雅大方的美感。纹饰与优美的罐体相衬,愈显宫廷奢华之气,展示了景德镇官窑匠师非凡的艺术才华。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若藏有宣德青花之品,均奉若镇馆珍宝。与本品相类者,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入藏的一件,纹饰器型与本品一致,皆为缠枝莲托八宝纹罐;另有一件与本品形制相同,但腹部主题纹饰为夔龙纹者,两件皆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御窑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除罐之外,还见有僧帽壶,盉碗等器形作品,除内廷供奉,更有明代宫廷下赐西藏之物,皆为永宣官窑中烧造不可多得之礼佛用器。 此件永乐御瓷青花灵芝纹石榴尊,即为其中之佼佼。其器型极为少见,或应创烧于永乐年间,隽美而秀雅。折沿口向下延伸,束颈,鼓腹,置底渐收,圈足外侈,口沿及器壁呈六瓣瓜棱式,所饰纹样亦甚独特,折沿、肩部及近底足处绘饰一周变形仰覆莲瓣,其中肩部及底足处仰覆莲纹内括花卉纹,瓶颈绘三联宝珠,瓶腹主体纹样为开光内饰折枝灵芝。此瓶之造型可视为永乐一朝除「胡元之旧」趋势影响下的产物,洪武既复唐宋之制,举凡政治、社会、风俗等,皆欲尚古。如本品之瓜棱造型即不见于元代,而此小巧雅致的造型则完全摒弃了元代各类瓷器,器皿厚重、拙实等特点。恢复宋代以来典雅清秀,含蓄优美的样式及风格。 此类器型延烧至宣德一朝,其后则未见,除少量落宣德款识外,大多未落款识。与本品相类者,可参见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并录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另一例出土于北京,现存北京首都博物馆,见《首都博物馆藏瓷选》。 另有落宣德年款者,其一属清宫旧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见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另一藏北京国家博物馆,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 明代自洪武时期建立御窑厂始,至永乐一朝,启用宦官监督制度,「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过宦官而直达窑场,使得此一时期烧造之御瓷无论釉色、器形、装饰花纹皆臻至完美。且自永乐三年始,重开海外经贸,弘化天朝圣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纹饰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开启青花瓷器之黄金时代,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 永宣青花之妙冠绝古今,成书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认为:「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可见即使在距离永乐朝不到二百年的万历时期,永宣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御瓷即以市值颇高,传至后世更为争相追摹之典范,却再也无出其右者。与宣德多署年款不同,永乐一朝御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此石榴尊存世珍罕,造型规矩,毫无变形之虞,构图疏朗雅致,画功娴熟,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笔触浓淡不一,晕散自然,从而使简约的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隽永雅丽之观感。察其形,品其色,终可鉴其美,得其趣,是谓永乐一朝御窑登峰造极之代表。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玉壶春瓶 玉壶春发展至明代,已彻底成为观赏之瓶花器。形制皆有定式,侈口、束颈,垂腹,圈足。本品以釉里红为饰,纹样满布,分层而饰,繁而不乱。口沿装饰一周卷草纹,线条纤细流畅,婉约动人。瓶身以七层纹样描绘,分别为蕉叶纹、回纹、海水波涛纹、如意云头纹、缠枝花卉纹、仰莲纹及卷草纹。底足处卷草纹与口沿纹样相呼应,周而复始,绵绵不绝。腹部主体纹样为缠枝西番莲纹,莲枝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整器布局繁密,层次丰富,笔意酣畅洒脱,枝蔓的运笔尤显婉转自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品釉里红发色堪称完美,釉里红瓷器的生产于明初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盖因明代定鼎天下之初,太祖以古制及唐、宋制度为参考,遵循五德始终之思想,尊火德,尚赤。《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这不仅标志红色于明代为至高无上的颜色,更代表着从礼制方面,皇家对朱红颜色的专有权,崇尚火德,尊红色催生了釉里红的大量烧造,但高温釉下铜红,本是极难烧成,洪武一朝百废待兴之时,更是困难重重,故而此一时期釉里红之发色大多晦暗不明,小型器可较为多见发色偏佳之物,而如本品之体量尚可有如此之发色,可谓寥若晨星。 玉壶春之得名最开始或为一种美酒,自唐代起,唐人名酒多带春字,元代周权曾记载玉壶春酒,风味胜葡萄,而至明清两代咏赋此种酒的诗文就更多了,如「玉壶春酒送君行,谁家楼下千花明」;「犹喜秋冬会稽去,江关前醉玉壶春」。而清高宗的《咏瓷诗·官窑胆瓶戏成口号》有言「古瓶盛酒后簪花,花酒由来本一家」可巧妙的点明玉壶春之由来,即最初作为一种装酒的容器而逐渐发展为后世所熟知的花器。我们或可从元代曹云宠的《临江仙》中体会之由来:「青琐窗深红兽暖,灯前共倒金尊,数枝梅浸玉壶春」元代的《梅花百咏》中亦有「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清晓呼童换新汲,只愁冻合玉壶春」的诗句。可见此时玉壶春瓶用来插梅是毫无疑义的。 明成化 青花狮子戏球碗 此碗口微侈,深腹,下承圈足。通体罩施白釉,釉色莹白,胎体轻薄。口沿及圈足处以青花绘饰弦纹,腹壁大段留白,以青花通腹式装饰狮子戏球纹样,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并以青花浓淡烘托出不同的层次,狮子分居绣球两侧,呈上下俯仰相迎之态。即先以细笔勾勒狮子毛发外形,再以分水填色,渲染出筋骨肌肉,简练而生动,为典型成化技法,其双目为圆形,中心处点睛留白较多,与成化器龙纹点睛法一致。纹样轻灵秀美,画意幽婉动人。青花发色淡雅柔和,为典型成化朝御窑青花瓷器所用「平等青」亦称「陂塘青」。以淡雅之釉色搭配隽永之器型,给人优雅脱俗之感。 明宪宗爱好书法,擅长丹青,使成化御瓷也颇具文人雅意,且不计工本勉励烧造,《明史·食货志》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史料亦多见宪宗皇帝驳回停烧御窑的记录。然而如此烧造规模并未使其成为滥觞,成化御瓷要求极为严格,近年对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的发掘,所复原的成化御瓷大多瑕疵很小或几近完美,但仍被作为残次品打碎掩埋,可见其要求之苛刻。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成化御瓷的稀少与珍贵,遂成古今之冠。本品线条清晰,格调清雅,虽无款识,但其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均作风严谨,格调沈静高穆,有别永宣,自成别致。 成化一朝,以宣德青花为摹本,此碗之画意颇为率性,即承自宣德一朝。狮子戏球纹多见诸十五世纪初,此纹饰所饰狮子大多被认为与佛教题材有关,是为「佛狮」,传说释迦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有「佛为人中狮子」之说,明代宫廷大多笃信佛教,成化帝尤为尊崇,在宫廷器物装饰中亦常见狮纹题材。 明正德 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纹盘 「大明正德年制」款 盘敞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匀称精美,形态端庄稳重,沉着大气。通体以黄地青花为饰,盘心青花线描双钩做开光,内绘折枝石榴花纹样,花头并蒂,盛放争艳,更有含苞待放者,兼饰叶片环绕,造型团簇完整,又疏密得当;内壁等距离描绘桃子、栀子、荔枝、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绘四组缠枝西番莲纹,间以花叶装饰,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更见素雅高贵。 黄地青花,始见于宣德一朝,是一种釉下青花与低温釉结合的新品种。清《南窑笔记》载「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即指于此。因其色泽明艳动人,颇受帝王青睐,如本品之黄地青花盘弘治及正德朝最为盛行。盘心大多饰栀子纹样,如本品饰石榴花者则十分少有,其纹样虽大同小异,但内壁折枝花果纹则有不同变化。除黄地青花外,尚见蓝地白花、褐釉白花等,可见明代皇帝对此品类之钟爱。本品盘底带「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年款,兼且尺寸庞大,甚为珍罕。 明永乐 处州龙泉官窑青釉梅瓶 本品为明代永乐时期龙泉窑梅瓶之典范,造型雅致端庄,小口、短颈、丰肩,敛腹,浅圈足。通体施青釉,色泽清润古朴,别无繁饰,展现釉色天然纯净之美。其釉丰腴俏美,碧翠明润,几近无瑕,修足甚为规整,质量上乘,造型规矩,当属朱明永乐处州龙泉官窑之佳器。宋代以来,瓷器之釉色便追寻玉质之光润质感,多成素品器,尤为难烧,不容半点瑕疵,且需造型比例合宜,方得上品。如本品之精细程度,非民间窑场模仿官方窑场可以达到的水平。且2005年4月在龙泉大窑村的枫洞岩窑址发掘亦发现八件同类梅瓶残件,参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显然它们属于被砸碎掩埋的落选品,由此证实该梅瓶在此处烧造无疑,而其处理落选品的手法一如景德镇明初御器厂,更加证实其龙泉官窑性质。 明初龙泉窑仍为宫廷烧造大批御用瓷器,《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虞衡清吏司窑冶陶器例》有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绕、处等府烧造」。《明宪宗实录》也有「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的记载。《大明会典》与《明实录》中也有天顺八年(1464)以前,明王朝多次派内官到处州府监烧龙泉窑青瓷供皇室使用的记载。明初洪武窑梅瓶体形宽大,外形有欠和谐,封泥痕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有永乐一朝梅瓶才臻至完美,瓶腹最宽处为上半部,与短口及束底的宽度达成悦目的比例,加上器形修整细致,不见封泥痕,这与其对御窑控制手段的加强不无关系。整器造型端庄秀雅,贵气内敛。通体施青釉,釉色沈稳温润,玉质感强,翠色怡人,当属明早期处州龙泉官窑之精品。 明万历 五彩瑞兽龙纹碗 (一对) 「大明万历年制」款 万历五彩素负盛名,以敷色炽烈取胜,色泽鲜明,对比强烈,夺人心魄。《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此对碗即是一例。其造型规整,口沿外侈,深弧腹,下承圈足。胎壁厚薄适中,口沿内饰缠枝花卉纹,碗心绘五彩正面飞龙。外壁口沿处以青花绘云头状开光,内施红绿彩绘花鸟纹。碗腹通景绘瑞兽图,以矾红彩及青花绘走龙,做回首之姿,龙身遒劲,五爪有力;走龙身后亦以矾红及青花绘一对麒麟,以上二者皆两两相对,另有绿彩似马之瑞兽或为䑏疏,身后头生双角而独立者为夔牛,与之相对的碗侧一物似豹而多尾或为狰。兼饰山石花树,通景而绘,布局妥帖得当。其绘饰风格豪迈,繁缛华丽,色泽浓妍,变化丰富,红彩苍雅深沈,一如枣皮之色,为典型的万历特征,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极具飘逸质感,黄彩鲜明而不俗,青花浓淡相宜,别具一格。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各时期风格完全由皇帝的喜好决定,「大抵诸器惟官窑有其制」,「凡器之成必有依据」。万历一朝,奢靡之风大盛,朝廷对瓷器需求更甚,不断下发各式瓷样命窑厂烧造,如万历十一年降发的瓷器样式就多达443件,除了上用的碗、碟、钟、盏与祭器等,还有屏风、笔管、瓶罐、盒炉之类,而万历十九年降发的瓷器样式更是有461件之多。由于烧造数量庞大,其时器型、纹样无不新巧增奇,除借鉴戏曲演义等故事外,也善于借鉴织绣上的纹样做背景,《景德镇陶瓷史稿》有「明代五彩瓷如制锦之法,故有青地、黄地、紫金地之名。画亦如之,走龙、云凤、鸳鸯、仙鹤、团花、芝草、龟子、鱼藻、方胜、缠枝莲,约略相同如本品之龙纹及麒麟纹既是如此。整器笔意稚拙可爱,诸彩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极具神采,自有万历时期粗犷之风格,实为佳器。 明嘉靖 青花福寿康宁碗 「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碗口沿外撇,弧腹微垂,腹下急收,圈足。器外壁口沿下饰几何连珠纹,较为罕见。下以双蓝圈开光,内分别书「福、寿、康、宁」四字,间隔装饰缠枝莲花纹。碗内口沿以四瓣云头花卉饰口部一周,碗心绘缠枝莲花。全器构图饱满,绘画稚趣古拙,流畅豪放,别具一格。青花发色蓝中泛紫,具有鲜明的嘉靖时代特征。底足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嘉靖为帝实属突然,由藩王为帝,富贵以极,于是奢求长生为其必胜所好,亦成为嘉靖皇帝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觘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本品外壁所书「福寿康宁」正寄托其此般心愿。其字体写法无疑受到「符箓」篆文的影响,;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对此类嘉靖大碗有明确记载:「(嘉靖)十年……青花白地‘福寿康宁’花」。又许之衡在《饮流齐说瓷之》「说花卉第五」评述:「嘉靖绘事,喜内外夹花,喜锦地,渐赶于华缛一派。其特色有数种,……一种谓花上夹以圆圈,书字其内,此制当兴于是时。」有明一代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均先由内府制定样式,再转交窑场烧造,如本品之纹样,即可折射嘉靖皇帝内心所祈愿,亦于不经意间流露出历史瞬间的光影。 「大明万历年制」款 嘉万时期奢靡成风,朝廷对瓷器需求甚巨,万历十一年,御史孟一脉曾有「数年以来,御用不给……浮梁之磁,南海之珠,好玩之奇,器用之巧,日新月异」等语,神宗瓷样更趋「巧异」,内府所出御瓷制样皆是百般奇巧,如本品花口折沿即为其中代表,这类造型较奇特的器物均不易烧成,百中往往不得一二。 本品做八瓣葵花之形,形制颇为规矩,毫无变形之虞。宽折沿,边缘凸起做唇口,浅腹折收,下承平底,造型新颖别致却又不失稳重大气,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主体纹样为人物故事图,取景庭院之一角,苍松倚山岚,其下绘五人,主尊坐于海水旭日地屏之前,身后二侍者一执扇,一侍立;堂前二童子呈禀事之姿,更兼阑干台几,洞石花草点缀其间。口沿及内腹壁亦以人物为题,皆为两组相对。外沿绘一周缠枝莲纹,外壁绘饰缠枝莲托八宝纹样,画面繁密紧凑,绘画流畅,青花发色浓淡相宜,万历一朝瓷器在构图方面,一改成化疏朗雅致的风格,图案以花纹满密为胜。追求浓烈、繁缛之效果,恰如本品之装饰风格,先以重色勾绘轮廓,再以浅色渲染,层次分明,具有典型的万历时代风格。所绘纹样大多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嘉靖一朝道教兴隆,世风日炽,道教信物祥符与神仙图像深入当时几乎所有器物的装饰主题,万历一朝延续此风,所绘题材大多出自同时期木刻版画,如本品之题材也与神仙点化故事有关。 此类器型较为罕见,且纹样各出其典,皆不相同,属惟世之仅存。于著录中未见有相同器形纹饰之品,绘人物故事图案者,可参见故宫博物院旧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中)》。玫茵堂亦有同类品,参见《玫茵堂中国陶瓷·卷4》;另有五彩器,饰人物故事图,现藏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录于藤冈了一及长谷部乐尔编,《世界陶磁全集·卷14:明》,;此书另有一例北京出土五彩盘,绘羲之爱鹅图。 明嘉靖 矾红龙纹大碗 「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碗侈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颇丰,外施矾红,绘五爪游龙,云中争珠,第五爪后遭删去,笔意细腻中见豪迈之气。以釉上铁红彩单绘,较为少见,盖因红色之于明代有极为特殊的意涵,明太祖开国尊火德,尚赤,永宣一代皆勉励烧造红釉,但因烧造难度极高,自明代宣德之后,烧造技术逐渐失传,虽重金悬赏亦不可得,如《大明会典》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深矾红」;嘉靖二十六年,江西布政司呈称:「鲜红桌器均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除烧造工艺难度较大外,据《事物绀珠》记载:此时烧铜红釉的「鲜红土断绝,唯可烧矾红色」,至此红釉器终明一代没有得以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