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近三千年的瓷器生产史上, 单色釉瓷器不仅是出现最早的釉色品种, 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占据着瓷器生产主流的地位。 这种除自身釉色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装饰的瓷器,被称为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古往今来,单色釉属于一种高阶的审美,更是跨越年代的极简美学。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 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 单色釉瓷器代表的是中国瓷器中“雅文化”,即追求瓷器的内在价值, 讲求的是文化内涵,这便与以华丽外在取胜的瓷器形成强烈对比。 北宋汝窑青瓷双鱼小洗 在明代以前,瓷器窑场虽然遍布大江南北,直至塞外, 但基本是以南北两个生产中心(南方以浙江、江西为中心,北方以河北、河南为中心)为主向外辐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各窑场各擅其胜, 但主流产品仍然不出青、白二元的体系, 一些名窑品种也多是在青釉体系内以釉色自身的变化为主。 元代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高4.5cm,通流长17cm,底径8.5cm 至明代,单色釉生产除了对早期青瓷釉色的直接传承外, 还开始模仿烧造宋代汝窑、官窑等名窑的釉色。 在复古的同时, 金代孔雀蓝釉、孔雀绿釉生产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北方发展, 这种技术随着国家的统一进入景德镇, 这也是景德镇窑场引进国外单色釉生产技术的开端。 明代孔雀绿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明嘉靖 青地孔雀蓝彩【穿莲游龙】图盖盒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白釉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 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 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 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清代:清代白釉烧制进一步发展,且为粉彩瓷等提供了上好的白胎瓷器。 代表名品:明永乐甜白釉 唐邢窑白釉碗-北京故宫 宋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北京故宫 元代 景德镇窑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明万历白釉暗花云龙纹盘-北京故宫藏 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北京故宫藏 清康熙 白釉刻云纹马蹄尊 高:7.3厘米 清雍正白釉暗刻龙纹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乾隆白釉凸花兽面纹象耳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黑釉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 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 唐代:唐代黑釉较为盛行。 宋代:宋代是黑釉的高峰时期。 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 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 明清:御器厂所烧的黑釉器做工精细, 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 以质量论,清代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代表名品:唐代黑釉 唐代黑釉刻花鸡首壶 北宋 鲁山窑段店窑黑釉瓶 金代 磁州窑系黑釉线条(出筋)梅瓶 明代黑釉 内府铭记罐 清雍正乌金釉高足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青釉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 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 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 青釉在宋、金之际达到了历史高峰,如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窑的月白青。 而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 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 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代表名品:宋代官汝窑。 唐代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法门寺地宫出土 北宋 汝窰天青釉洗,2.6亿港币天价成交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 宋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台北故宫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划莲花纹碗 酱釉 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 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 明代酱釉少见。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 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代表名品:北宋定窑酱釉(紫定) 西汉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 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宋代紫定盏托,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耀州窑 酱釉钵 辽代 酱釉犼纽盖鸡冠壶 明代宣德酱釉盘 清雍正 酱釉菊瓣盘 直径:17.5厘米,来源:北美十面灵璧山居藏 黄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 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 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 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 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 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清代,以柠檬黄釉最为名贵。 代表名品:明弘治娇黄釉 北齐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成化黄釉盘 明弘治黄釉金彩牺耳罐-北京故宫 明弘治黄釉盘 明晚期 娇黄锥拱兽面纹鼎 清康熙黄釉碗托 清雍正黄釉菊瓣盘 清雍正 黄釉菊瓣盘 直径:17.8厘米 清雍正淡黄釉瓶-北京故宫藏 红釉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 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 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 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 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 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代表名品:明宣德“牛血红” 唐代红釉双龙尊 通高3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7厘米。 唐代长沙窑青釉红彩瓷碗 金 定窑白釉红彩“长寿酒”铭碗 ,上海博物馆藏 金 扒村要红绿彩花卉纹碗金 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永乐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台北故宫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北京故宫 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雍正胭脂红釉小碗 清雍正红釉直颈小瓶-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绿釉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 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 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 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 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代表展品:清康熙郎窑绿釉 东汉 绿釉壶 高42.0cm 唐代绿釉盘口壶(唾壶)高 17.1 厘米,口径 9.3 厘米,底径 11 厘米。恭陵出土 北宋磁州窑绿釉黑花牡丹纹瓶,高35.0cm 元内府供用款孔雀绿釉罐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明万历绿地黄彩开光云龙纹盖罐 清康熙郎窑绿釉梅瓶 蓝釉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 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 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 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 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代表名品:宣德朝“宝石蓝”、“雪花蓝” 唐代蓝釉瓷瓶 高16.5cm 北宋 钧窑天蓝釉胆瓶 宋代钧窑天蓝釉出戟尊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霁蓝釉描金爵杯 明宣德洒蓝釉钵-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明嘉靖霁蓝釉梅瓶 清早期洒蓝地矾红彩鱼纹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康熙洒蓝釉描金花鸟诗文棒槌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雍正 青金蓝釉菊瓣盘 直径:18厘米 来源: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藏 清乾隆 祭蓝釉天球瓶 高:55.9厘米 来源:北美十面灵璧山居藏 官釉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 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 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 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 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代表名品:清雍正仿官釉 唐代中晚期邢窑盈字款碗,大盈库的简称 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贯耳穿带八方壶 元代仿官窑青瓷双耳三足炉 明仿官釉铺首耳尊-北京故宫藏 清雍正仿汝釉贯耳盘口瓶-北京故宫藏 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 清乾隆 仿官釉三羊开泰尊 高:34厘米 来源:玫茵堂藏 清乾隆仿官釉八方贯耳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色斑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 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 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 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 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 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代表名品:清乾隆桃花洞观音瓶 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 金代 磁州窑系黑釉铁锈斑深腹钵 宋代钧窑盏 元龙泉窑飞青玉壶春瓶 清乾隆桃花洞观音瓶 仿生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 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 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 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名品:唐—宋绞胎釉 唐代 黄冶窑绿釉绞胎提梁壶 宋代绞胎釉瓷碗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碗 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盏 宋代吉州窑玳瑁纹盏 清乾隆仿松石绿釉夔龙纹洗 清乾隆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 清乾隆仿雕漆红釉碗 清乾隆 仿木纹凤把多穆壶 据了解,雍正皇帝学养深醇,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 对瓷器中的颜色釉瓷器也是相当情有独钟,“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御窑厂把皇帝的喜好作为色釉调配的最高标准, 严格按照造办处提供的样品匹配釉料烧制, 生产出一大批胎质细腻、气质高贵的颜色釉瓷器。 仅在雍正一朝就能烧制出多达近60种釉彩,其中单色釉达到近40种。 而雍正帝本人对于单色釉的爱不仅仅是其釉质和风格, 更喜爱其娇美的器型,所以雍正一朝的单色釉瓷器造型娟秀并且胎釉精细。 既没有复杂的图案纹饰,也没有丰富的色彩搭配, 单色釉瓷器却有着另外一种能够令人如痴如醉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清雍正淡粉釉瓶-北京故宫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北京故宫 清雍正仿汝釉胆式瓶-北京故宫藏 清雍正仿木纹釉鱼浅 清雍正炉钧釉钵 清雍正 鳝鱼黄釉仿青铜壶 高: 清雍正 鳝鱼黄釉仿青铜壶 高:58.7厘米 来源: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