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脉诊经典书籍中介绍到的脉象并不十分一致,例如最早介绍脉象的一部脉象学专著《脉经》记载各种特殊脉象共计24种,《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首次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将阴阳放在了提纲挈领的位置,书中共介绍各类脉象共计26种,而后来的《景岳全书》精简各类脉象,书中仅仅只有16种各类脉象,同时期的李中梓在《诊家正眼》种将脉象分为28种,而《濒湖脉学》共记载各种脉象是27种,囊括各种脉象,并随后附上体状诗词,使脉象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浮脉是一种什么样的脉? 常听会看脉的先生叨叨,浮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黄帝内经》一书擅长运用一些比拟的办法来使我们了解浮脉的表现,书中谓浮脉为“如循榆钱”“如微风吹鸟背上毛”这使得我们对于浮脉顿时可观、可感、可触及,至于后世的“如水漂木,如捻葱管”则更加形象了,因为这些感受实实在在,并不十分抽象。 1.浮脉多为表证,疾病尚浅 浮脉轻取即得,稍稍用力却不觉中空,可能与“按葱管略有不同”,《脉经》谓之“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对于形容浮脉所表现的疾病有指导意义。从上述所记载的浮脉表现的形象来看,浮脉恰是脉搏都在肌肉浅表位置搏动,《难经》于是说“浮者,脉在肉上行”,这与“君有疾在腠理”是一个道理,反应的都是疾病尚在肌表的表证,往往是疾病初起,病邪尚不十分强大。 2.久病逢之却可惊 浮脉多数情况是外感邪气侵袭机体,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气鼓动,迫邪外出的相关表现。正常人来看,如外邪侵犯肌表,则正气亢盛,邪气亦不衰弱,于是指下有举而有力,脉管并不十分松弛。“久病则虚”,患者若是病久体虚,察脉见脉体浮而无力、浮而无根,多数情况下是正气竭绝,肾气亡失的表现,因此《濒湖脉学》认为浮脉得之“三秋得令应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