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实践之二——摇篮边的礼仪|汉族传统诞生礼

 雷渠梁 2019-04-24


引  言

这是1门课程中的专题讨论

这是2个中国民族文化下的相关论题

这是9位艺术学研究生对婚嫁与诞生礼俗的梳理与解析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的规范便是我们的传统,传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人们遵从着世代沿袭下来的礼制,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逝去,贯穿人生的周期。生命礼仪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每一件传统诞生礼仪服饰的背后承载着人们对一个新生命最美好的祝愿与殷切的希望。我们从课堂的专业理论中走出去,再从故事的娓娓道来中走回来,希望能够以自己方式记录与梳理这些距离我们似乎遥远,却又近在身边的民族文化。    

授课教师:张毓雯


实物1:蓝缎贴补绣虎头葫芦形肚兜

年  代:现代

地  点:山西

蓝缎贴补绣虎头葫芦形肚兜正视图

(藏品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编号MFB001266)

汉族的诞生礼从婴儿的降生开始,随着新生命的成长而延续。诞生礼分大致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报喜、洗三 、满月、百天、周岁。其中,报喜中的贺生赠礼尤为隆重,多体现在女方家族。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传统观念中生丁添口与女方在婆家的地位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说法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来自姥姥家的礼物却保留了下来,在方寸之间尽显长辈对晚辈浓浓的爱意。

虎面五官局部图

这件蓝缎贴补绣虎头葫芦形肚兜,主体为葫芦形造型。葫芦内多籽,古时多将葫芦引申为母体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葫芦多表达子孙繁荣之意,同时因葫芦谐音为“福禄”,所以也是富贵的象征。


虎面五官局部图

该藏品长为26.4厘米,葫芦形宽为24.3厘米,领口宽9.3厘米。肚兜以宝蓝色素缎为面,豆沙色麻为里。上方刺绣“蝶恋花”的纹样,下方挖云虎头造型,边缘绱0.6厘米宝蓝缎边。因为年代久远,肚兜颈部系带已经缺失,上端有污迹。  

虎耳局部图

上端平绣“蝶恋花”纹样,在民间,蝴蝶以其绚丽的造型,优雅的身姿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下端主体纹样为虎头,老虎形象憨态可掬,不但对老虎的表情进行了刻画,而且利用堆锦的手法表现了老虎五官的立体形态,一方面突出了老虎的炯炯目光,另一方面使得肚兜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

实物2:黄缎虎形围涎

年  代:现代

地  点:山西

黄缎虎形围涎正视图

(藏品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编号MFB001258)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婴儿的出生都极为重视,不仅会在自己家中庆祝还会举行“百岁宴”,即“过百天”。“过百天”即当新生儿百天之际,孩子的父母要设宴招待亲戚朋友,亲戚朋友一般要带上衣服、鞋袜、帽子、被单之类的礼物前来“吃喜”。在亲朋好友的礼物中,围涎必不可少,与当下孩子使用的围涎不同,旧时围涎大多由民间妇女手工缝制而成,既实用又饱含深意。

虎形围涎局部图

此件黄缎虎形围涎,长22厘米,宽23.7厘米,领口直径8.1厘米,围涎造型为虎形,除具有老虎的头部造型,兼具了其身形特征。围涎以淡黄色素缎为面,朱红色的素绸为里。围涎表面有虎形布片补贴的头部装饰,双耳缝制有“王”字样,突出虎头特征。领口缀有蝶形盘扣,虎尾部以“卐”字纹作为装饰。围涎的外侧绱0.3厘米的蓝缎边。

领口蝶形盘扣局部图

盘扣扣头局部图

与写实的虎形不同,该件藏品在保留了老虎外形轮廓的基础上,呈现短胖的造型,老虎面部被刻画的天真可爱,笨拙憨厚,具有鲜明的儿童审美特征。

除了整体的虎形设计外,在尾巴处装饰有“卐”字纹样,用于幼儿服饰上的“卐”字纹具有祈福消灾、除病解厄,祝愿儿童健康成长的寓意。  

虎尾装饰局部图

虎爪局部图

实物3:红布贴补绣虎形童枕

年  代:当代

地  点:贵州

红布贴补绣虎形童枕正视图

(藏品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编号MFB001460)

在旧时“百岁礼”中,多会出现动植物形象的布玩具,动物中常见的有老虎、公鸡、蟾蜍等,它们普遍为立体造型,上面多以贴补绣作装饰,在造型上呈现出符合幼儿审美稚拙可亲的形象。

虎头正面图

该虎形童枕,枕长26厘米,枕高14厘米,虎耳高2.8厘米,虎尾长11.5厘米。虎枕以用红色棉布为身,由荞麦皮填充塑造成立体状,表面缀有绳结、布花等。虎枕腿短尾长,头、身浑然一体,虎面呈可爱的吐舌状。民间艺术把儿童形象提炼为一种精神形态,倾注到虎的造型之中,使得虎枕传达出儿童天真稚气的特征。

绳结装饰局部图

花形装饰局部图

立体装饰局部图

从纹样上来看,虎身装饰编结的盘长纹。盘长纹形状连绵不断,回环贯通,含有长久永恒之意。民间将这一符号用来表达对家族兴旺和子孙延续的美好祈愿。

蜈蚣装饰局部图

虎头局部图

虎身除了蝴蝶与花朵的装饰外,还饰有蛇与蜈蚣的形象。在民间,蛇与蜈蚣同属五毒,一来是它们都可以入药,有镇痛祛毒、消肿化瘀的功效;二来,五毒也与生殖崇拜相关,蛇与蜈蚣象征男性,表明该藏品是男孩子专有之物。

虎爪局部图

《易经·系辞上》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的盛德在于富有万物,并且不断地创生出新的事物。“生生”即为“易”,为宇宙大化的本质。1  诞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汉族的诞生礼按孕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求子、孕育、诞生。在这三个部分中又依次对应着不同的礼仪。

求子—婚礼

生命的礼仪早在胎儿未在母体中形成时就已开始,即民间所说的求子活动。求子活动往往蕴藏在婚礼之中,通过仪式完成,民间称为“传席撒帐”。

传席仪式主要在新娘下轿时举行,在司仪的主持下,新娘脚踏事先准备好的席子,并伴随着儿童吟唱的歌谣缓缓走入大堂。如中原一带的童谣:“下轿踏席儿,儿女成群儿;下轿踏牌儿,六儿仨官儿;下轿踏布袋,六儿仨秀才......” 2 以此来祈愿新娘能为家族添丁进口。

汉族传统婚礼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

撒帐仪式主要是在拜堂仪式结束之后,在洞房一对新人并排坐在新床上,由撒帐人把花生、栗子、红枣、核桃、莲子等撒帐果向新人抛撒,并说祝词。如湖北武汉地区的喜话:“一撒独占鳌头,二撒和合二仙,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季发财,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和同春,七撒麒麟送子,八撒八仙过海,九撒九九长寿,十撒百年到头。” 3 这些撒帐果多取同字相谐的含义,“枣”通“早”,取早生之意;“栗”同“立”,及立子;莲子和桂圆取其“连生贵子”之意;花生则取其儿女双全之意;核桃的寓意与前面上述取其谐音方式不同,通过外形的坚硬特征来象征子女坚强有为。均表达祝吉求子之意。

孕育—催生礼

关于催生礼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宋代《梦梁录》,据描述,当时的人们向孕妇赠送眠羊卧鹿,称为“分痛”,实则借助巫术的手段,通过送礼的活动,以求保佑孕妇顺利生产。比如:娘家也会通过送小儿衣物与催生食品来祝愿女儿可以平安生产。

而顺生的食品通常选取面条,即顺生利口之意。同时孕妇也会去所信奉的寺庙里,向掌管送子的神仙寻求帮助,以求自己可以顺利生产。

六瓣刺绣花形童围领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六色转花童围领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红缎盘金绣围涎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诞生—诞生礼

在经历求子、孕育期之后,随着婴儿的出生诞生礼仪进入核心环节,大致分为报喜、洗三、满月、百天、周岁,这五个部分。     

报喜。由男方宗族向女方宗族以送红鸡蛋的方式来报喜,如生男孩则鸡蛋个数为单数(属阳),生女孩鸡蛋个数为双(属阴)。4 据旧时习俗,女方母亲接到喜讯,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报喜人在回去路上遇到狗时,将饼扔出,意味着狗替孩子咬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婴儿出生后,近亲好友都要为产妇及孩子送一些礼物,食品一般为红糖、小米、挂面、鸡蛋四样礼。

洗三。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有对于婴儿出生三日“落脐灸囟”的习俗的记载。洗三是为清除婴儿的污秽,在洗儿的水里加入各种草药增加抗感染能力。从心理层面而言,清除污秽与消灾免祸显然有对等关系,洗儿也是一种祛病辟邪的手段。

满月。在这一天要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剃头是满月里的一件大事,古人认为头发藏有人的灵魂,一方面要“留”,正头顶被认为是灵魂出入的孔道,留下来的头发可守护小儿的灵魂;另一方面是“去”,祛除母体血秽以免招来邪祟。

孩童发式

(图片来源:宋.陈宗训.《秋庭婴戏图》)

民国孩童发式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对于胎发的保存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有些地区将孩子的胎发供于始祖神,也有拴在婴儿的手上以求庇护。剃过“满月头”后,孩子的母亲要给过满月的孩子穿百家衣,并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给孩子佩带以祈愿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民国佩戴长命锁的孩童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国佩戴挂饰的孩童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国佩戴长命锁的孩童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穿着百家衣的孩童

(图片来源: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

百天。百天时,孩子的父母要设宴招待亲戚朋友。亲戚朋友一般要带上送给新生儿的百岁礼来吃喜。百岁礼在旧时一般为手工制作,既具有实用性又饱含深意。最典型的为老虎元素的服饰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并被人们赋予驱灾辟邪的寓意。一双可爱虎头鞋、一顶威武的虎头帽......或是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送上孩子所需要的实用品:肚兜、围涎、布面玩具等祝福孩子茁壮成长。

娃娃虎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之旅》仉坤、张立 著)

布老虎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之旅》仉坤、张立 著)

布老虎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之旅》仉坤、张立 著)

周岁。从广义上来讲,诞生礼从婴儿出生起至满一年,古称“周”,现称周岁,这天不仅要庆贺,而且还要举行抓周。抓周是在周岁时的预卜婴儿前途的一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并盛行。《颜氏家训》其《风操》篇就有对抓周这一习俗详细的介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5  抓周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亲戚朋友都要带着贺礼前来观看并送上祝福,主人家设宴招待,在席间会公布孩子的名字。

抓周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网)

周岁宴后,整个诞生礼仪被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万建中 著.要力石 主编.中国民俗简明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 黄勇 著.人生礼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3. 冯桂林 著.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武汉篇[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

4. 高丙中 著.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颜之推 著.戴泽明 译.颜氏家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注:文中实物均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编号MFB001266、MFB001258、MFB001460.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文化

课        时:40学时

学习感受:通过这一学期《中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我对汉族诞生礼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顾本学期的课程,通过对博物馆的实物进行测量、研究、整理,理解了汉族传统服饰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汉族人世代沿袭,植根乡土的民间手工艺并没有过于华丽的装饰,但每一个针脚都带着长者对于子孙殷切的祝福。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很多工艺与礼仪已经在逐渐随着岁月而消亡淡化。通过梳理,我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日后学习的方向。——2017级研究生陈彦莉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