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观展|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线上展(三)

 掌染草2012 2023-04-12 发布于安徽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举办的“东拼西凑 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展”,自展览预告发布伊始就获得了热烈反响,为回馈广大热心观众,弥补不能亲临现场参观的遗憾,我馆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系列微信。微信中不仅呈现展品图片,还增加局部特写,并配发详细介绍,拓展更多未及展出的藏品,力求令读者宛如身临其境,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并希望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能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推介给更多的观众朋友。

第三篇——百家保童年

给孩子准备的服饰历来受到特别关注,除了满足实用和舒适安全的功能需求,吉祥寓意和样式活泼可爱同样重要。由于规格小巧,色彩丰富,装饰多样,制作童装正可充分利用零碎面料,将拼布的工艺特长发挥到淋漓尽致。

图片

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场景的画作,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孩子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其中描绘的穿衣戴帽正好成为我们了解传统儿童服饰的窗口。

图片

为儿缝制百家衣 当代 张淑荣绘

 汉族交领斜襟百家衣

北京市

通袖长89厘米,胸宽45厘米,身长49.5厘米

图片
图片

元曲《端正好》中有:“千家饭足可周,百结衣不害羞。问甚么破设设歇着皮肉,傲人间伯子公侯。”百结衣即百家衣,也称百衲衣,是典型的拼布服饰。我国传统婴儿服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集许多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拼做而成,故名百家衣。这件藏品征集于北京,大约是民国时的物件。

图片

长春百子图(局部)宋 苏汉臣绘

根据我国传统育儿习俗,讲究给幼小的孩子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盖百家被,家长采用这种方式表达出希望孩子不娇贵,好养活的愿望。每当婴儿出生,全家人都为新生儿的诞生感到无比高兴,孩子的长辈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好消息,并且求取碎布块,尤其是姓氏为“刘”、“陈”和“程”的人家,因为这几种姓氏谐音分别为“留”和“成”,在祖辈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有吉祥的寓意,对于保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很有裨益。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汉族交领百家衣

百家衣原材料布块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图案一般不讲究,但是有蓝色的布是最好不过的,因为“蓝”字谐音“拦”,象征什么妖魔鬼怪都带不走孩子。可以说,百家衣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理念,而伴随孩子健康长大的百家衣往往被认为确有福气而代代相传。

图片

不少数学者认为二十四孝故事中《戏彩娱亲》里的老莱衣即是传统百衲衣的起源。相传春秋楚国隐士老莱子年届七旬而穿此服,卧地跌仆如童子状,以取悦双亲。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汉族拼布八卦纹围涎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汉族百衲开档童裤

我国传统童裤多是开裆裤,用棉布做腰,开裆从腰下一直到裤脚,两片裤腿并不连接。

图片

婴戏图 清 佚名

汉族拼布彩绣刘海戏金蟾肚兜

山西省

横宽45厘米,纵长51厘米

图片

肚兜是我国贴身护腹的传统内衣,老幼咸宜,成年人的肚兜内穿,而夏天里小孩子穿肚兜露在外面则显得十分天真烂漫。

图片

麟趾图 传为唐代周昉绘

本件肚兜中心位置的刺绣纹样是刘海戏金蟾,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道家典故,是儿童服饰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图片

图片

秋庭婴戏图(局部) 宋 佚名

下图这件藏品在拼布基底之上施加大量彩绣,繁复华丽,是难得的民间女红珍品。肚兜轮廓近似45度斜方形,上缘的挖角扇形部分称为“滴针”,用于加固安装绕颈吊带的受力位置,防止拉扯变形,左右两角也经常设计特别的角隅装饰,称为“衲稍”,固定后腰系扎的绑带。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汉族五彩缎绣花卉人物纹拼布肚兜

图片

由于这件肚兜背面的衬里缺失,由此可以看到拼接缝份,以及承托丝绸面料的纸衬,对当时的拼布制作工艺有所了解。

图片

图片

婴戏图(局部) 明 佚名

汉族彩缎拼柿柿如意纹背福

河北省

直径17厘米

图片

汉族彩缎拼瓜蝶纹背福

河北省

直径15.5厘米

图片

传统童装有在衣衫背后装饰彩帨的习俗,或悬饰件,或缀背福。背福即背符,“福”和“符”同音借意。背福通常是在孩子出生后的满月礼、抓周、或生日时缝缀在衣服后背上作为装饰,幼儿成长的速度很快,等下一岁过生日,又可以取下来重新装饰在新衣上。

图片

货郎图(局部) 宋 苏汉臣

成对的柿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而南瓜和蝴蝶的组合则象征 “瓜瓞绵绵”,祈愿人丁兴旺,子孙延绵。卐字纹以其连续的方式寓意吉祥连绵不断。上面用金线盘组成蝴蝶的触须凹凸有致,璀璨耀眼。

图片

纹样提取:王茜

图片

秋庭戏婴图轴(局部) 传为宋代苏汉臣绘

图片

侗族拼布剪花口水兜

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

宽33厘米,长57厘米

图片
图片

瑶族拼布绣花童鞋

广西壮族自治区

鞋底长19厘米,靴靿高10.5厘米

图片

今天在少数民族地区仍可以在生活中见到传统样式的童装,每逢节庆,孩子们穿起各自的新衣争奇斗艳,快乐嬉戏。这组照片拍摄于云南省富宁县,时值2016年夏天彝族火把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族彩绣拼布围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一组色彩斑斓,工艺精巧的拼布围涎,有五瓣花形状,蝴蝶形,莲花形等。原本是防止儿童吃饭弄脏衣服而穿戴的围嘴,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装饰功能的围涎,如同少儿版云肩。

图片

婴戏图册之斗草图(局部)清 佚名

围涎的规格小巧,造型多样,装饰精细,色彩明快,纹样题材生动可爱,纹样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寄托长辈们的殷切期望和祝福。

图片
图片

传统图形解析:王子涵

图片
图片

传统图形解析:王容川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统图形解析:杨敏

图片
图片

传统图形解析:苗雨

图片
图片

传统图形解析:曾嘉慧

图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惠水苗族拼布围涎

图片
图片

汉族彩缎拼布六瓣莲碗帽

山西省

直径14厘米,高11.5厘米

图片

这顶小帽的款式并不复杂,但是越简单的样式越是考验做工,本件藏品帽形周正饱满,帽顶六瓣莲的拼布造型做工考究,莲瓣的轮廓柔和流畅,每一个细小的转角都处理得十分圆润生动,拼缝清晰明确,干净利落,犹如在金石上镌刻一般。

图片

图片来源:Chinese boy and girl.By Isaac Taylor Headland

汉族拼布平绣带檐小碗帽

东北地区

直径19厘米,高10厘米

图片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头部不可受风,幼儿尤其更要注意,这顶童帽上刺绣着汉字“保护这温度,障碍那恶风”,把家长守护孩子的心愿坦白地表达出来,朴实有趣。

汉族彩缎拼莲花顶虎头风帽

山西省

前后22.5厘米,高13厘米

图片
图片

虎头和莲花都是童帽中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戴虎头帽意在借助老虎勇猛劲健的力量辟邪驱病,消灾免祸,装饰莲花则寓意花中君子,祝愿孩子长大后品行高洁。帽后的披帘保护孩子后颈不受风寒,常见于北方地区,拖尾的款式即可称为风帽。

图片

童帽展开制图:王茜

  汉族彩缎镶拼如意帽尾无顶帽

山西省

前后25厘米,高11厘米

图片

无顶帽也称凉帽,取消帽顶不仅是为了在春夏季节佩戴,头部透气不憋闷,另外一个原因是那时无论男童女童都爱梳抓髻,从帽顶露出来不会弄乱发型和簪环首饰。

图片

冬景婴戏图轴(局部) 宋 苏汉臣

图片

货郎图(局部) 宋 苏汉臣

参考文献:

冯骥才主编,袁仄,蒋玉秋著《民间服饰》

未完待续

↘回顾本次展览线上推送,请点击下方链接:

|云观展|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线上展(一)

|云观展|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线上展(二)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片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

图片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图片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