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小娜:潮风弥漫的世界

 风吟楼 2019-04-24

潮风弥漫的世界

读林渊液散文集《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

作者 | 薛小娜

初识林渊液,是在2015年的汕头作家陈继平长篇小说《埠魂》创作研讨会上。

同为文学爱好者,我很早就在报刊读过其作品,那细腻灵动的文风,在潮汕文坛上独树一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擅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笔触,捡拾、打磨日常的珠光羽片,绵密有致、余味深长。近年来,林渊液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这不仅与她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她的丰富情感与高超手法有关。

翻看一部著作,首先入眼的必然是文字语言,其体现着一个作家的能力。语言的运用与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高低,对生活的感悟程度深刻与否相互辅佐,相得益彰,林渊液散文集《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她那感性文字。

虽然关于潮汕文化的记忆,林渊液有更多更多的生动的细节,感性的甚至煽情而荡人心魂的,她完全可以一种赞歌式的抒情,去抒写心中最美最美的故事,甚至歌咏那因相对封闭而得以保留下来的老屋、幽深小巷,乃至背倚斜阳的那种久违了的田园牧歌。这当然是很多写潮汕文化者的选择,这种写法容易导致一种文人的怅惘在韩江那跳金跃银的摇荡中渐行渐远。然而,这肯定不会是林渊液,作为女性她对生活感知更为敏锐,驾驭文字更有优势。当代网络文学嚣尘四起,林渊液行文没有刻意迎合世俗,而是顽强依传统,真切构建现实生活所反映的内在世界。她的语言清丽而不奢靡、飘逸而不玄虚、理性而不艰涩,具有鲜明而突出的表现力。最欣赏《走过我初恋的狄青》,这篇散文写作中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来限制视角,即用“我”的眼睛去观察和表现,她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在有限的框架中,不蔓不枝,古老潮剧中的狄青触发了“我”的浓浓爱意,将读者思绪一下子拉向某个时段,定格某时段的特定场景,浓郁深情以安然笔触默化为无声倾诉,很有代入感。

就写作题材而言,林渊液与其他女作家一样,写亲情、友情、爱情,写柴米油盐酱醋茶,写琴棋书画诗酒花。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细枝末节,她能在众人熟视无睹的琐碎中捕捉时光的重量,清晰灵魂的质感,打捞人生河流中的阳光碎片。人间烟火是清雅韵事,但在她的妙笔之下却生出不一样的带着大气的花,古典温润,暗藏玄机。她的散文思辨沉厚,字里行间交融着从一枝一叶生发出的细腻柔情和直达未来的辽阔宏远。然而我并不惊讶,因为渊液原本就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小女子,她温婉优雅中藏不住那种大气。

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是那篇《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作为一本书的眼睛,意蕴深长。她将自己融入到波澜壮阔中,秋水长天,水天一色,在江的前方,是思想的海洋,深邃浩渺,没有际涯,那是她要奔流而去的地方。她写道,“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我们面前”,一连串的追问,有气势,有见识,有诗意的描述,有深刻的思考。韩江是潮汕的母亲河,要认识和了解潮汕,就必须走进韩江。在她的潮汕精神之旅中,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她描绘的韩江使得潮汕有了灵魂。

散文写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心灵的注释。文学离开了人心世界和生活世界这两个维度,是轻飘的,苍白无力的。她在自序说“做潮汕平原上一棵开花的树……”这样的感觉,与其说是真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乡愁的排遣。她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一座城市、一脉山川、一位先贤、一段史实、一种民俗,甚至一个细节之中,从而巧妙地寻找到自我情感和历史人文的交切点和重合点,进而道出在追索中对潮汕文化的独特体悟。这种无限忠实于个人情感的表述,正是一个作家对于自己故乡最真切的感念。对于潮汕文化,她坦言最初用一种逃离,后来用一种坚守来表达对故乡的爱。这其实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有各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文化的魅力,逃是一种爱,守也是一种爱。

潮汕文化传承悠远,而实在没有喧嚣繁华过,恰似一条河,于山川平原中缓缓流淌,不停地流动是它的秉赋,也是它的生命之源。潮汕文化又很抽象,它太大而无当,像一座空中楼宇,重重叠叠,总是被云雾遮挡着,你以为看清了细节,其实是失真的,模糊的,似是而非,似近还远,似真理非真理,似坦途却遍布荆棘。它在时间的轴上,远远不止上下一千年时光。我发现林渊液并没有满足于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描摹,在我看来展示和挖掘潮汕文化,并与之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才是林渊液叙述潮汕文化的内在动机。比如《诸神的黄昏》的嵌瓷、《走过我初恋的狄青》的潮剧、《骊歌》的女红、《忍冬草与一座城市的近代史》的忍冬草、《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的韩江……挖掘一个小的文化意象有时候能呈现出一片大的文化景观,意象的复杂多义正体现了潮汕文化的丰茂多姿。

在这本书中,我最关注那些有关乡村生活、场景的篇什。对我们而言,乡土生活常常处于现实的边缘地带,潜伏内心深处,与乡愁亲密相处。这样的写作几乎都是重返岁月现场,在记忆中反刍时光。当然,这也是最丰盛的创作资源,乡村叙事是我们挥之不去也应该终生热爱的。林渊液笔下的那些细节、场景、人物、自然以及体验,给予我很熟悉的感觉。特别是《乡巫》和《乡神》等篇什更是如此。这两篇文章重点描写潮汕巫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巫文化自觉地思考,这种思考渗透着作者的艺术式的思考。潮汕文化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先民向来就有崇尚巫风鬼祀的风俗。巫文化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不仅仅贯穿于潮汕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更承载了潮汕原始的生命形态。作者将现实非现实化,带读者走进了一片神秘而悠远的世界,使读者能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细读她的作品,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苍老气息扑面而来。不由令人想起小时候隔壁那个女巫,静坐在烟雾渺渺的神坛前,不动声色,便洞悉世间的所有秘密……

林渊液写散文,在小说和文学评论上也有相当的历炼。她身在都市,对乡土仍然不忘初心,这是一种执着,悄然震惊着我们的情弦。这样的一杆隽笔下, 她的力量,有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图片源于网络

- 作者 -

薛小娜,笔名流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并多次获奖。散文曾收入《当代优秀作家精品文选》《中国精短散文》,著有散文集《陌上花开》,《铁山》杂志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