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肤浅理解,孔子的思想类似于种子,孟子将其培育破土,后世大儒将其发扬光大。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和中庸,孟子思想主要是仁政、民本和性善。 客观的说,假如没有那么多解读,就拿一本《论语》让今人读,谁能从中读出思想来不是奇才就是怪才,估计不会有人崇拜,更不会当圣言。绝大多数人最多也就是欣赏里面的一些“金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孟子》读读,似乎更有味道些。 孔子生于春秋,周朝瓦解,面对礼崩乐坏,因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在政治上应该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晚年整理编订《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也就是后世称之为“五经”。 孟子生于战国,周朝不复存在,分解成许多小国,如何治理小国将其由弱变强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学问。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礼与法之间,中庸,只不过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在诸侯割据的同时又寻求求统一的政治气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学说百花齐放,儒家学说虽自成一派,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规范和统治者实现政治抱负治国原则,这些在残酷的列国吞并面前不很受欢迎,统治者认为需要雷霆霹雳,而不是需要温良恭俭让。于是,就发生了焚书坑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