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合二陈汤

 ereader 2019-04-25
养生之家导读:【处方来源】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柴胡9 g 白芍药12 g 枳实9 g 甘草6 g 半夏10 g 橘红10 g 白茯苓6 g 。

【组方依据】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助消化。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不得疏泄,易横逆犯脾土,至脾气亏虚,此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又主四肢肌肉;脾虚阳气不得至于四末,则见四肢不温而成“四逆”之症。脾虚中阳失运,运化失职,水湿不去,聚而成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痰随气升,上犯于肺,而为咳嗽咳痰,此即所谓“肺为贮痰之器”。故以此二方相合,使肝郁得解,脾运复健,痰湿得化,则诸症可除。

1.png-sy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性味苦平,人肝胆经,可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昧苦而做寒,入中焦而归脾胃,能下气破结,合柴胡一升一降,可升降调气,使气机通畅,枢机运转,则郁热透达,四逆可除;芍药酸甘微寒,人肝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合柴胡可疏肝理脾;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牌旺,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药性,又可健脾益气,芍药、甘草配伍,能缓急止痛,调和肝脾。全方相合,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渗湿化痰之功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手足微冷,身热,或脘腹胸胁疼痛,或泄利下重;或有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或弦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胃脘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等)

临床上以胃脘部隐痛或胀痛为主症,伴嗳气频作,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身困肢倦,大便稀溏,脘腹痞满,心悸气短,手足欠温,头晕头重,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滑者可使用本方。

2.慢性胆囊炎

以右上腹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胸胁胀满或痛,寒热交作,恶心呕吐,精神疲倦,饮食减少,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头晕目眩,周身困倦,口苦咽干,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3.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咳痰量多色白,伴食少神疲,肢倦无力,胸闷胁胀,大便不实,气短心悸,头晕目眩,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滑者可投用本方。

4.经前浮肿

每于经前出现双下肢或颜面部浮肿,月经后可自行消退,伴月经不调,纳减乏力,神疲肢倦,大便稀溏,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5.慢性肝炎、肝硬化

临床上以右胁部胀满或隐痛不适为主要表现,伴纳少神疲,肢倦乏力,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头晕心悸,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6.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伴腹胀肠鸣,食欲不振,身倦无力,头眩心悸,脘腹胀满,呕恶痰多,舌淡苔白,脉弦细者可投用本方。

2.png-sy

7.冠心病

以胸闷隐痛为主症,伴气短乏力,身困肢倦,食欲不振,呕恶心悸,痰多便溏,口中黏腻,咳吐痰涎,头晕神疲,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报道】王立忠等(曾治疗1例胃脘部阵发性疼痛数年的女性患者,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胃炎,此次发作疼痛剧烈,嗳气频作,伴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证属肝郁失疏,气逆犯胃,胃失和降,治以疏肝解郁,和胃理气止痛,遂用本方加味治疗。药用柴胡、白芍、郁金、半夏各12 g,香附、川朴、枳壳、陈皮、玄胡、甘草各10 g,茯苓18 g,沉香6 g,生姜2片,大枣3枚,2剂,水煎服,嘱6小时一次。服上药后胃痛消失,恶心呕吐已止,食欲略增,舌苔同上,脉弦细,乃按原方去沉香,加内金10 g,连服6剂,病获痊愈。继以逍遥丸调理善后。又治疗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时有胁痛不适,口苦而干,舌淡红脉弦,证属肝郁失疏,湿热蕴结,横逆犯胃,药用柴胡、郁金、丹皮、川楝子各12 g,白芍、枳实、半夏各15 g,黄芩、栀子、元胡、甘草各10 g,金钱草30 g,木香6 g,生姜2片,大枣3枚,服药后胁痛减轻,寒热消失,精神好转,连服9剂,诸恙悉除,后以逍遥丸,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而愈。张文尧等2以本方治疗胃黏膜异型增生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26~70岁,病程半年至30年。胃镜见浅表性胄炎19例,胃黏膜伴不同程度萎缩者11例。病理示胃黏膜异型增生Ⅲ级24例,Ⅳ级2例,Ⅱ级4例。治疗前胃脘痛者24例,胃部胀满27例,恶心14例,嗳气19例,泛酸11例,纳差17例。此前经中西药治疗者22例,疗程2个月至2年不等,但无明显疗效。药用柴胡、枳实、赤白芍各10 g,炙甘草5 g,制半夏10 g,陈皮6 g。虚寒加生姜或干姜、桂枝、吴茱萸、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石斛、花粉、沙参、麦冬;嗳气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煅瓦楞、左金丸;胃痛剧烈加延胡索、川楝子、乌药、白檀香、沉香粉等。根据胃黏膜充血水肿情况或萎程度加公英、红藤、败酱草、蛇舌草、芙蓉叶、丹参、九香虫等。3~6个月治疗后复查,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病理检查有明显进步)25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胃镜肉眼观察好转)3例;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虽有改善,但胃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无变化或恶化)2例。治疗前胃黏膜异型增生皿级在治疗后转为Ⅱ级者19例, N 级2例全部转为Ⅱ级,治疗前单纯萎缩性胃炎4例,异型增生 H 级伴萎缩性胃炎者6例,增生Ⅳ级伴萎缩者1例,共11例,治疗后萎缩消失者10例。治疗前重度肠腺化生6例,中度化生10例,轻度化生1例,治疗后6例肠化生消失。治疗前2例有息肉者治疗后均消失。治疗前2例伴胃角溃疡者有1例于治疗后消失。关丽珍13以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38例,其中男168例,女170例,平均年龄41.8岁,病程10天至40年。药用柴胡6 g,白芍15 g,白术10 g,茯苓20 g,陈皮10 g,半夏10 g,蒲公英15 g,土茯苓20 g,甘草3 g。如因寒诱发者合良附丸;夹热者去党参、陈皮,加左金丸;病久阴虚者合一贯煎;病久入络者合失笑散、丹参饮。结果治愈45例,好转288例,无效5例。

3.png-sy

【临床体会】本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郁痰湿之证。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时,如有出血者加白芨粉,或加制大黄、血余炭、藕节炭、地榆炭;胃下垂者加黄芪、升麻、扁豆;气滞血瘀加乳香、没药、川芎、莪术、三棱;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蒲公英、黄连等可提高疗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湿热重者加茵陈、栀子;腹胀便秘者加大黄;脾虚便溏者加白术、薏苡仁;纳呆者加麦芽、山楂、陈皮;神志改变者加远志、石菖蒲;阴虚低热者加地骨皮、旱莲草;肝脾肿大加鳖甲、牡蛎、青皮;精神萎靡不振加党参、黄芪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