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送给唐僧锦襕袈裟,取经路上他为何不穿?观音送给唐僧锦襕袈裟他为何不穿?连悟空都不明白其中原因。 佛祖如来受玉帝之邀降服齐天大圣,回到西天大雷音寺后,有感于“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他愿用三藏真经,劝人为善,希望有人能“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来求取真经”。 观音菩萨自告奋勇,愿意前往东土去寻取经人。行前,如来给了观音菩萨五件宝贝:“锦襴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外加三个“紧箍儿”。 前两件宝贝是给取经人的。如来说:“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后三个“紧箍儿”是用来伏魔降妖的(第一个“紧箍儿”让孙悟空中了头彩,成为取经人约束孙猴头的法宝,由此看,有三件宝贝都是给取经人准备的)。 其实,这个取经人是早已内定好了的,他就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的三藏法师。名为“金蝉”,是大有深意的:唐僧的前世“金蝉子”喻有“金蝉脱壳”之意,在民间,脱壳变身的蝉是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观音菩萨找到唐僧后,将佛祖如来的两件宝贝“锦襴袈裟”与“九环锡杖”转赠给唐僧,护他一路西行。 “锦襕袈裟”又称为“佛衣”,“佛衣”者,“依佛”也!皈依于佛也!“锦襴”者;五彩所织,具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全色;“一领”者,一而统五,乃五行合一之谓。五行攒簇,合而为丹,人能服之,长生不死,故曰:“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 能得佛祖赠衣,是莫的荣誉与信任。比如,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是为衣钵传人,就是法定接班人。《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这就是成语衣钵相传的来历。 “九环禅杖”又是什么呢?禅杖为可“持”之物,“九环”则是“九转还丹”之简称。“锡杖”者,乃动静执持之把柄,锡为金类,乃金之柔者,杖而云锡,为刚柔如一之物。上有九环,金还至九,纯阳无阴,刚健中正,水火不加,刀兵难伤,故曰:“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如来的赠礼,并不是随便出手的。“佛衣禅杖”,代表的是“信解受持”,依于佛为信解,行不倦为受持。袈裟者,道之体;锡杖者,道之用。一体一用,金丹之能事毕矣。此真教外别传之真衣钵,彼顽空者,安能窥其涯涘哉? 有了这两件“免堕轮回”与“不遭毒害”的宝贝,可保唐僧一路逢凶化吉。但是,西行路上,九环锡杖唐僧拿的倒是寸不离手,为何不见他穿上观音菩萨送的锦襕袈裟呢? 俗话说:“好酒红人脸,财帛动人心。”江湖险恶,人心难测,不得不防的。古人都讲“财不外露”,唐僧也深知这点。《西游记》第十六回中,孙悟空要与金池长老斗富炫袈裟,唐僧就这样告诫孙悟空:“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但是,孙悟空却听不进去,非得要拿出师傅的宝贝显摆显摆。 孙悟空逞能显摆的结果,果真应验了唐僧所说的话——袈裟先是落到了观音院方丈金池长老手中,并与徒子徒孙施计险些烧死了唐僧。而金池长老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袈裟没有得到,害的自己被房梁木棍活活砸死,为黑风山上的一头黑熊精做了嫁衣。最终是观音菩萨出手,才夺回了袈裟。 孙悟空的最大弱点,就是好显摆,眼里看得,嘴上说得,就是肚里藏不得,所以作者才赋予他一双火眼金睛,让他看透世间一切妖孽,却又不得随意施展手脚——因为有个“紧箍儿”在时时敲打他,人世间的事,“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因为要与金池长老斗宝,这才引来一桩祸事。看来,这“锦襕袈裟”还真是不可轻易视人之物。 其实,早在唐僧受赠袈裟时,观音菩萨曾有特别交代:“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不是唐僧不想穿,而是,这袈裟本来就是不让随便穿的,它只是一件佛家礼服,见了真佛才可穿,否则会招祸惹灾。 老祖宗曾留下一个成语,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