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人生最艰苦的时候,却写下大唐最牛的一首七绝,被称古今第一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9-04-25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很穷困潦倒,晚年甚至需要靠别人的救济才能生活,这是我们印象中所熟知的杜甫。杜家自西晋起就是官宦世家,杜甫的爷爷、爸爸都是当官的,轮到杜甫,一生最大的官只做到七八品的谏官“拾遗”。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开始流落江湖,充分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终于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尊称他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而他之后的白居易、元稹、韩愈,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们主张用诗歌来“补察时政”,也就是让诗歌起到反映时事政治的作用。《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那年杜甫已是五十六岁的老人,生活困窘,贫病交加。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篇伟大的传世之作《登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首诗表达了无边无际的秋之萧瑟以及诗人悲壮凄凉的境地。这首诗四联都是对偶句,由景入情。前四句用风急开头,直接贯穿到后面所写景物,后面景物都是以风急为背景。

颔联,无边是纵向的描写,从上到下,不尽是横向的描写,由西到东。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下笔,虽然写的是作者自己,但是格局宏达,仿佛不是用凡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生。尾联,情感得到升华,让人读来慷慨生悲。被誉为“七绝之冠”,是杜甫最为经典的一首作品,也是古今七绝的第一名篇,字里行间可见其至高至绝的艺术手法已经达到通圆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