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会若逐渐演变成了团体谘商,方向正确吗?

 老實修行360 2019-04-25
     问:
    • 倘若读书会或心灵成长课程,逐渐演变成了团体谘商,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向吗? 如何从奇蹟课程角度看待此事?


    答:
      读书会藉着学员间的分享、聆听与接纳,会有心理復健甚至治癒经验的副产品,但它的性质以及目的则与心理谘商有所不同。

      《奇蹟课程》的心理治疗是自我治疗,而非治疗他人。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往往是间接的或不知不觉的。当自己接受了救恩而获得治癒时,同时也为生命力作了一个见证,因着心灵与心灵之间自然的感通,使他人更容易接通自己内在的力量。这是一种感通,而非说服。

      《奇蹟课程》与心理谘商的另一个不同处,即是《奇蹟课程》的修行关键是练习在他人不完美或脆弱的表相下看出对方本来完美的真相以及百害不侵的能耐,藉此而体会到自己也具备了同样的生命本质,使自己得以与他人一起获得某种心灵治癒。

      心理谘商正好相反,它的前身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属于一种病理学(Pathology),医师是以一种优越的身份以及专业的技巧,揭发小我否定与投射的伎俩,帮助病患找出隐藏的病征。在心理分析下,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

      你可听过这个笑话:一个人去心理诊疗所接受谘商时,如果他迟到了,谘商师会认会他有逃避的倾向 (Avoidance, Denial);如果他早到了,表示他可能有神经质的征兆 (Neurotic);如果他准时到达,谘商师会怀疑他有强迫症的倾向 (Compulsive,常被某种行为模式控制);如果他提早离开,显示他的抗拒 (Resistance),如果他赖着不走,表示他有依赖症 (Dependent);如果他爱上了谘商师,则是情绪转移 (Transference)。总之,只要你掉入这一领域,就是猪八戒照镜子,怎么照都不是正常人。

      虽然《奇蹟课程》同样指出我们「神智不清」,才会做出种种害人不利己的事,(insane 这个字在全书中出现了 127 次),但它一再强调,着眼于病征,不会带来治癒或解脱的力量,指出别人的缺点或毛病,本身即是一种攻击,削弱他人力量的手腕。当我们面对某些自觉一无是处或身染重病的朋友时,我们更应学习尊重,如果他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自己的问题,没有人有权利强迫他去学我们认为他应该学的课程。

      许多歷经沧桑的人,痛苦成了他们的生命特质,「受害者」成了他们的在世商标,不论多么悲苦,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因为那是他们心目中所拥有的唯一世界。我们最好只是陪伴在旁,耐心地为治癒、健康、幸福作活见证,直到他内心的恐惧消失,自愿由痛苦中走出为止。

      心灵平安基金会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小册子,把《奇蹟课程》的治疗观念提纲挈领地作了一个综合。如果读懂了那本小册子,我们大概就不会随便去挖人隐私或自命辅导了。

    文/ 若水
    本文已收录至《创造奇蹟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