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和孩子都要好好说话、活得瓷实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父母要好好说话,孩子要活得瓷实


文/晏凌羊

1




只可惜,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痛苦跟父母说,那我们的痛苦会加倍。

上海跳桥男孩的这个事情,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视频。

这个案例发生在泰国:

一家便利店里,一位父亲嫌弃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玩游戏。气急之下,父亲冲儿子说“有种你别活了”,随后把上了膛的手枪拍在儿子面前。

儿子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开枪自杀。

儿子开枪后,父亲还以为儿子是在开玩笑。儿子已经倒在桌子上了,他上去就是一巴掌。待得发现儿子真的自杀后,他崩溃地瘫倒在了地上。

这一幕,看得我无比震惊,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2

上海跳桥男孩的事发生后,网友都在骂孩子的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沟通。

恕我直言,虽然我万分不赞同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孩子的行为,虽然我万分同情男孩及其母亲,但在这个案例中,一味苛责这位母亲也不客观。

我甚至觉得,男孩的心理问题也很大,而这个心理问题的成因若完全归因于他的家庭,不一定合理。

人活在这世界上,有时就得瓷实一些,而活得瓷实的主要责任人,是我们自己。

一言不合就冲动自杀的人,多多少少有点想拿死亡去逼迫别人就范、让别人内疚等心理。这种心理不解除,那么他不是因为这个“触点”自杀,就会因为那个触点自杀。

小的时候,我妈也经常动不动就跟我说:“家里的水井没上盖或是门口的海没上盖。”

翻译成普通话,那便是:“你随时可以跳井、跳海,没人拦着你”。

我从小被我妈打骂到大,真的是一言不合就被骂甚至被打。这种时候,我当然也会很难过,但我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到了后期,每次听到这种话,只觉得我妈就是个神经病。

看过我之前写的吐槽我妈的文章的朋友,大抵能够了解到我成长在怎样一个原生家庭里。

说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我的小故事。

8岁那年,我背了一大篮子老妈种的青菜去街上卖。那天我妈可能在忙别的事,就交代去赶集的邻居把我也带上,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几棵菜。

工商所的人照例来摊位上收钱,每个摊位要交五块。我一分钱没有,也不敢跟工作人员说话。邻居见状,帮我求情:她跟我一起来的,一大早一棵菜都没卖出去,你们行行好吧。工作人员大概是看我太可怜巴巴,把我和邻居的摊位算作了一个,只收了邻居的。

那天,我一个人在街头站了半天只卖出去两斤,收入两毛。集市散了,见大家都收摊了,我只好把那一大篮子青菜背回家。

去集市时,有邻居带着我,她帮我减了点负重,回来时是我一个人,背的东西比我的体重都要重,我每走几步就要歇一阵,又不敢丢掉,怕被我妈骂。

回到家以后,我妈看我一个人把那些没人要的青菜背回来,很是心酸,但她关心我的方式还是骂:“你是猪吗?没人买菜,说明菜不值钱,你不会就把菜扔在大街上,光背着空篮子回来啊。”

我估摸着以小时候我妈骂我的烈度,那篮子菜就是滚到河里去了,我估计也会因为怕被骂,而冒死去把青菜悉数捡回来。

我妈喜怒无常,判定孩子是错是对的标准也很无常,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那种对“她不高兴了”的恐惧,几乎深植进了我的基因里。

直到现在,不管我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我回到家里也会一声不吭,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我没法讲,我真要讲了,委屈和痛苦会加倍。

我也没办法跟我父母沟通,因为他们每天往家庭群里发下面这种链接:

 

▲我觉得对待“别人”的态度,也能显露真实的人品。父母也只是“别人”,不特殊。这个“别人”,也可以包括父母的孩子。感觉现实中很多人只要自己晋级当了父母,就自动“伟大”了起来,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努力沟通很多回,但依然起不到任何效果后,我绝望地放弃了,放弃了与父母的沟通,只是退而求其次,追求表面的和平。

心情难过,憋不住的时候,我就上网写字,写我妈,写原生家庭,可后来有一天,我又把那些东西尽数删除了。

某天,一个网友问我:“羊羊,你写的关于你妈妈的文章,怎么全不见了?”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我加班到八点半才回家吃晚饭创业打地基阶段,这是日常。吃饭时一刷手机,发现我妈在家庭群里发了一篇我的文章链接写民国人物的,吓得我饭都吃不下去,连滚带爬地爬到电脑前删文,删除所有提及她的文章,以免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当天,为了删除文章,我好不容易匀出来的陪孩子时间,又泡汤。

我骨子里还是怕我妈的。确切说,是怕她看到我吐槽她真实的那一面后的反应,我不确信这会不会让整个家庭如临灭顶之灾。

我已经攀爬到了比我妈所处的位置高不知道多少个台阶的地方,从我17岁开始她就已经完全无法掌控我的生活、左右我的任何决定,可在某些时候,我还是像老鼠怕猫一般怕她。这种怕,竟源于爱。我爱她,更爱我自己,所以,我想保护这种难得的平静,虚假面具下的平静。

朋友圈里我设置了“我妈不可见”,公众号我先偷偷用她微信号关注了我,然后赶紧登陆后台拉黑了她,我万万没想到被拉黑的人还能打开链接读文章。

以我妈的文化程度,我觉得她大概率上不会关注我。如果会,以后写文真的会有如芒刺背的感觉。

我妈写条短信都有错别字,可我都出了五本书了,她还会挑剔我,说别人只写山水,只有我老写自己,这种写法很垃圾。有时候,我甚至自私的想,如果她和其他我认识的那些农村妇女一样,和我二姨、三姨、四姨、小姑一样,一个字都不认识,该有多好。

当然,这种“宁愿”,也是源于我也害怕面对真实,所以,只能借某种虚张声势的壳儿,与我妈保持安全距离。

前段时间,因为我针对家居收纳的问题给我妈提了一句建议建议她把杂乱的东西收进新做的柜子里,整齐的物品才摆放在外面,我妈认为我否定了她对我的所有付出,跟我冷战了三天后,发脾气回老家了。

我把她安顿进我给他们在老家买的养老房里,怕她无聊,就给她买了智能电视并为这个电视安装了宽带。宽带只有每月99元的套餐可选择,平时只用数字电视这一个功能。

尽孝,在很多细节上,我已经尽到了本分。物理上分离,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被伤害罢了。

我当真觉得,人跟人的物理隔离还是很重要的。我妈回老家后,我很少再想起童年那些不开心的回忆,不会再时不时产生对自己的同情心理,同情自己摊上那么一个妈,感慨这一路到底是怎么长大的。

我也常常在想,如果年少时期,我活得不瓷实一点,一受到言语刺激就寻短见、自杀,那么,我大概可以死八百次了。

在我很小年纪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知:一受到点刺激就打骂孩子、离家出走甚至闹离婚、闹自杀的人,是幼稚的父母;我比他们强大、聪明,不愿跟他们一般见识。

3

曾经,有一个老阿姨看了我吐槽原生家庭的文章后,在后台骂我:“你父母生养你的这个恩,你这辈子都还不完。还有脸在这控诉,真是良心被狗吃了。”

我平静地看着这句话,没回怼,只是默默拉黑了这位老阿姨。

中国神话故事中,有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典故,这是一个极好的关于中国式父母与孩子关系的隐喻,但创作者担心哪吒这一行为太过惊世骇俗,还是给这个情节安排了更正当的理由:哪吒惹怒了东海龙王,龙王要水淹陈塘关,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愤自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杀是大不孝。哪吒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他的恩情,只好剔骨还肉。这样一来,群众也觉得他的自杀又伟大又孝顺了。

中国式父母,似乎只要给孩子几口饭吃、几件衣穿,像养一条看门狗似的把孩子养大,就可以拿着这些比天大的恩情,情感勒索孩子一辈子。

在哪吒的故事里,为何哪吒临死前会有剔骨还肉这样触目惊心的举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父母留一笔钱?也许在故事创作者的潜意识里,他是希望哪吒能还清父母的所谓恩情,活出不被亲情孝道绑架的、真正的自我。

这个愿望的实现过程,就是这样血淋淋的。

“既然这条命是你给的,那我把命还给你了,我就可以做自己了”,这或许便是“剔骨还肉的哪吒们”最真实的想法。

只不过,有人付诸了实践,当着父母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有的人,则只在意愿中杀死自己或杀死父母一万遍。

可是,我还是希望,哪吒的故事仅仅是一个隐喻。

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实现“剔骨还肉”,却不建议你直接消灭自己的肉身。

因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事情才会发生转变。

前段时间,我女儿逗号问我端午节的由来。

我把屈原的故事讲给她听。

我说,屈原是古代一个大诗人,他所在的国家当时叫楚国,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给了楚王很多关于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对老百姓好的建议,但楚王不仅没听,还把他赶走了。再之后,楚国被别的国家打败,灭亡了。屈原知道了,很难过,就投江自杀了。当地百姓听说了他自杀的消息,怕鱼虾吃他的尸体,就往江里撒米饭团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我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这个节日,到这一天就划龙舟、吃糯米做的粽子。

逗号问我:“那屈原跳江了以后,他的祖国就变好了吗?当地人就幸福了吗?”

我说:“好像没有。”

逗号问:“那他干嘛还要跳江?这种时候他跳了也没用啊,那不等于是白死了吗?”

我忽然想起上海男孩跳桥新闻,赶紧回答:“嗯,有道理。所以啊,我们不能随便跳江、跳河、跳楼,因为跳了也没用,除了让爱你的人伤心外,死了真的改变不了什么。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有活着,才能让事情发生改变,或者看到事情发生改变。”

原本屈原的故事是民俗、爱国主义教育,却被我弄成惜命教育。很凌乱对吧?

但我觉得很有必要。

4

一个人的长大,从把父母赶下神坛开始。

如果我们一直认为父母是坐在神坛上的高高在上的权威,一直认为他们说的就是圣旨,一直认为我们是需要他们负责的孩子,那么,当我们生活中发现一点点不如意的事,就很容易怪罪父母,甚至通过自杀、离家出走等方式要挟父母,逼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那些把父母当成祸害的人,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父母既然生了我,就应该对我的人生负责,就得照顾好我、给予我无私的爱、做我的榜样和后盾、不断引领我前行……如果父母不能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那父母就是恶魔。他们过于认定父母就该是要能满足我们一切需求的人,一旦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愤懑、怨怼、报复。

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如果父母已经是“巨婴”,我们就别再复制他们的人生,让自己也活成“巨婴”了。

父母不是完人、不是神,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内心深处也有焦虑和恐惧,也要面对现实生活沉重的压力。偶尔的情绪失控,也是会有的。

这种时候,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先“冷处理”几分钟,待得双方都心平气和之后,再进行进一步沟通,或许事情也就解决了。

父母养大孩子,也是一个极其不容易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有无数次累到根本不想看到女儿的时刻,但是,对她的爱和关心,也是铭刻在骨子里的。

如果孩子因为我自己一时情绪失控,说了几句重话,就做出极端行为,让我连“对不起”都没机会说,让我没机会再跟TA冰释前嫌或后悔终身、为千夫所指的话,我觉得我也很难再原谅TA。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小区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跳楼了,当场死亡。据说是父母唠叨了他几句,就从阳台上跳了下来。

我不知道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冲突,但据目击者讲,小伙子的妈妈追下楼来,看到儿子的尸体,立马就晕死了过去。往后余生,我们也不知道她将如何度过,大抵也是生不如死了吧?

唱《忐忑》火遍大江南北的龚琳娜有一次在采访中说:

“我一直在思考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后来我发现,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关系,也不是平等关系,因为即便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事实上你永远不可能和他们像同龄人一样交朋友。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前后关系:把孩子带来到这个世界上,抚养他们长大,再把他们送去想去的地方,目送他们慢慢离开你。”

我不知道这段话是不是对你有所帮助,但它却令我思考良久。父母和我们,不可能是平等的,也不该是“上”与“下”的阶梯式关系,而是像古人和我们,我们和后人,一个朝代与另外一个朝代,一个海浪和另外一个海浪……父母把我们带来到这个世上,看着我们长大,而我们看着他们变老,看着他们离开这世界。

也就是说,在这种先后关系中,谁也不能为对方的人生负责。每个人的人生负责者,都只能是自己。

“众生皆苦”,那些伤害我们的家人何尝又不是?他们也有局限,也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顿和压力,又或者,他们本身就是魔鬼,所以没法对我们更好。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对自己好。

即便父母真的不愿意、没能力对我们好,那我们依然手握离开他们然后去找寻对我们更好的人的权利。

怕只怕,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经历和受害者的身份之中,无法对当下的善意、温暖和爱打开心灵。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很“鸡汤”很“圣母”,但如果被伤害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而且因为现实条件的桎梏,我们没法或不便报复回去,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跳出“受害者心态”的藩篱。

我们需要站到圈外去,站到高处去,俯视这个正在受苦的自己,然后生出慈悲心。

“慈悲心”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是先放过自己,对自己慈悲。

如果一直臣服于积怨,我们就会一直处于“TA怎么可以那样待我”“TA亏待了我”的愤恨之中。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的心灵也被囚禁在了暴怒和仇恨中。被这种情绪裹挟,于人于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上帝不会供给我们所渴望的一切。

来到这世上,我们注定要面临各种愤恨、失望、痛苦和劫难,但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也有助于我们清醒过来,产生更强的能量,然后蜕变成为一个更宽容、更平和、更有爱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那些受过的苦、流过的泪,成长为更好的人。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本文不是说男孩的母亲没有责任,如果你还是读出了这层意思,那随便吧。您觉得看了受用,就看看。若您觉得这些没用也不必骂人,毕竟从小伤害您的人,不是我。谢谢。

最近,四川一15岁少年服农药自杀,生前疑似被老师罚去扯草……一帮人又开始狂骂老师和家长。虽然我对死者极其家属抱有万分的同情,但“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的舆论风向我是严重不同意的。有的人天生就是躁郁型人格,还有的人天生是反社会人格……家庭和学校在学生走极端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责任,还有待研究。

孩子一出问题,就把责任都推给家长和学校,大家都站出来倾诉“父母皆祸害”“老师皆祸害”……这种舆论风向如果太过,只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心理脆弱、无法为自我的决定和人生负责的巨婴。“我过成这样,都是父母和学校害的。我要自杀或杀人,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代价,让他们后悔!”一旦这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起来,会很糟糕。

现在很多吐槽父母都是恶魔的文章,是还没有当过父母的年轻人写的,他们只有当孩子的体验,却没有当父母的体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只是孩子视角。他们完全想象不到一个母亲困到眼睛都睁不开还得先把孩子哄睡着,是怎样一种状态。也不知道人到中年,有多少重担和压力要扛,有多少无奈和困顿要面对。父母可以不是神,可以只是有错有对、有盔甲和软肋的普通人。

现在上网的年轻人很多,如果他们长期看“父母都是恶魔或祸害”之类的吐槽文,只相信自己认定的逻辑,学不会换位思考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他们遇事可能很容易走极端

我的观点依然是那句话:父母要好好做人、好好说话,孩子也是同样的。大家都先把“父母”“孩子”这个身份放在一边,别用这个身份去绑架或要求别人,而是先做好一个人的本分,用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方式去跟对方沟通、互动,就像我们对待同学、同事、合作伙伴那样,那么,这世界上的亲子关系纷争,应该会少很多吧。共勉吧。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