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阳县甜水乡杨木村,有一块立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刘氏家族的墓碑,距今已163年,碑上都记载了什么内容?新宝6 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全晓红介绍,考古人员经过认真的考察研究,认定该碑记载的是刘氏家族由汉人成为旗人的过程。 所谓“旗人”,即凡编入八旗者均称之为旗人。旗人是清朝的特权阶层,是靠广大民人供养的群体。清朝入关后,这些八旗官兵及其后代,过着“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随着八旗人口的不断增长,旗人的生计问题开始凸显。乾隆七年(1742年),准汉军旗人“出旗为民”,由该旗直接通知该地方官收入民籍。实际上是强令资历较浅的汉军旗人脱离八旗组织。这批汉军出旗,除“从龙入关”前归附的辽东汉军不在出旗之列外,清朝入关后归附的汉军旗人、原属于三藩所部的汉军旗人等等皆在出旗之列。 据碑文记载,刘氏始祖在清朝定鼎之际,入八旗旗籍,移居在辽阳正蓝旗界马沟处。二世祖共兄弟7人(因为进山公后人失传未参与修坟,所以碑文中只记6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63年)奉命分旗,有的入汉军正红旗,有的入汉军镶白旗,有的入汉军镶蓝旗。由于刘氏祖上功勋卓著,和入关后归顺的新汉军不同,因此,乾隆七年(1742年),刘氏后人没有“出旗为民”,仍为旗下之人。这就意味着刘氏后人得到了清朝皇室的信任,也就是成了清朝皇室当仁不让的亲信。 据刘氏家族宗亲会秘书长刘恒志介绍,此碑是刘氏家族的八世祖所立。据估算,目前刘氏家族有后人4万多人,甜水一带的刘姓居民基本都是刘氏后人。目前,其后人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居多。据了解,刘氏家族每年都举行百人以上族人参加的小型祭祖活动。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活动,参加族人达千人以上。 (记者 高红丽) 编辑:刘欣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