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云·睡眠研究所工作室 我做好了独自老去的准备,没想到你来陪我了

 昵称60951885 2019-04-25

九年前的这个时候,我随着“360行大体验”的脚步,曾经在养老院体验了整整三天,从食堂的采买制作,到床前的端水送餐,时至今日,那些印刻在我记忆里的图景依然还好像是昨天的样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彼此相持的暮年相守,把熟悉的护士当成自己孩子的奶奶嘤嘤地撒娇,那些在康乐室里挥汗如雨、潇洒尽兴的耄耋老人,还有那个在福利院长大,长大后毅然决然选择进入养老院的,沉默寡言却无微不至的男生护理员……他们满满的情感,在岁月的打磨中,生长着温暖的光芒,让那个院落的每一处,都布满着暖暖的拥抱,让心安稳。

“是不是人老了,子女都会不会要老人了?”网上曾经有这样的话题被浏览805万次,收获1490个回答,在千字以上的回复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有房产、有社保、有退休、有儿有女,每天搀扶着搭公交去医院看病。他们住在郊区的房子里,不会用手机叫车,又不想麻烦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子女。当别人问及“为什么孩子没陪你看病”时,老人嚎啕大哭……

都说“忍受孤独”是成年人生活中的必备课题,但随着老去,孤独可能比病痛更可怕。就像抱团养老纪录片结尾这段独白:“即使年龄逐渐增长,即使病痛缠身,但我们想要生存下去的生命力却是永远无法被剥夺的。上了年纪的人的心情容易飘忽不定,忽晴忽雨,但幸好一直有朋友在身边陪伴自己。”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城市里,就如同我最开始讲给你的,我印象中那些温暖的场景,每当想起来,都会让我觉得,暮年不会那么无助。前几日,我和一个设计师朋友讨论养老公寓的设计。他告诉我一些最新的设计理念“我们要试着体验老年人的生活,视力下降,腿脚不好。我们多放些座椅,在大厅里放些的怀旧的老照片……”当设计师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不禁开了小差,翻开了家里长辈的微信群。

“我们今天去长虹公园聚会,发照片给你们看看”“巴厘岛特别热,海水很蓝”“社区办的画展,有兴趣的去看吧”……

这个上了年纪的微信群,出游频率却远远高过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他们讨论的话题是如何穿得更美,吃得更好,活得更有活力……在而同辈的微信群里,竟然有90后的小同学发上了《80后喝上了枸杞,90后已经脱发了》这样的鸡汤文。配资门户

闺蜜小敏最近也挺忙,忙着帮妈妈报名天津老年大学。“秒杀,需要秒杀啊,比幼儿园报名还难。”学朗诵的,学国画的,学弹钢琴的,学做面点……用小敏的话说,叔叔阿姨们这是要把年轻时的梦想都拾回来啊。老年生活的画风,不再是设计师朋友想象的那种垂暮,而是一种努力生活的生气盎然。

老了,我更不想离开自己的家。那些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地方的老物件,那些推开门就能聊天的左邻右舍,那些只记得固定电话的老朋友……我多希望自己白发苍苍时候,也能翻开家里的老相册,回忆起那些年轻恣意的时光。记得之前看见了河西区李奶奶的一个报道,说她住在河西区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老年人接近30%。她就是老了老了,也没有离开家,在自己的家里,享受着居家养老的幸福时光,据说奶奶的生活很忙,早上去打太极拳,下午去活动室练扇子舞,社区里还组织一些手工课,生活忙起来,整个人都精神抖擞。

一张“独生子在ICU守护着同时生病的父母的照片”发布后,人们不再用“久病床前无孝子”这种态度去谴责“谁谁家的孩子不照顾老人”。而开始用更务实的态度去解析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当你老去,你希望如何优雅的老去……等等一系列问题。养老话题从伦理道德层面向社会和心理层面转变。

一部反映7位单身老太太组团养老的纪录片,打动了不少人。纪录片节奏缓慢,现实性却扑面而来。片中7位女性住在一栋单身公寓里,年龄分别在70-82岁。她们或终身未婚,或离异独居,其中好几人将一生精力投入于工作中,好几人现在仍在坚持工作。身边没有家人的陪伴,她们开始了组团养老的试验。

这群“老年单身贵族”在一起相处、磨合,各自买下同一栋公寓的不同房间,开启“老友记”式的美好生活。他们希望,每个人有独立的生活,不被打扰,但又结伴在一起互相照顾。

平时大家互相串门,一起出门看樱花。她们时常聚在一起办个茶话会,分享人生感悟,互相排解烦恼。虽然老了,但他们有尊严地老去,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轻易麻烦别人。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改变,但因为多了一份陪伴、一点支撑、一点被偷偷爱着的感觉……或许是你给父母微信上的一个表情,老伴的一个搀扶,一位老朋友的问候……生活就多了一点儿变好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