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达天路行(一)

 久戈也 2019-04-25

色达天路行(一)

2019.04.03 信心 阅读 6

  3月29-31日,我与黄兄随成都旅行团到色达旅游,时间3天,途经汶川、理县、马尔康、壤塘和色达等,沿途参观景点有马尔康卓克基官寨旧址、金川绰斯甲观音庙、色达东嘎寺、天葬台和五明佛学院等。 (图为马尔康卓克基官寨外景)

  色达位于四川西北,离成都约600公里行程。清晨不到6点,团队便从成都出发,逆岷江而行,西穿杂谷脑河谷,过鹧鸪山隧洞,海拔逐渐增高,下午两点后,始到达旅游第一站--------卓克基官寨旧址。 (图为卓克基官寨外门)

  卓克基官寨位于马尔康县城东约7公里处。马尔康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首府,海拔约2600米,属嘉绒西藏。 “嘉绒”,藏语意为女王的山河,位于四川西部高原,包括今丹巴、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等地区。这一区域的古代居民称为“嘉良夷”、“白狗羌”、“戈基人”等,吐蕃东侵后,当地土著居民与吐蕃人长期融合,便形成了“嘉绒藏族”。嘉绒藏族多居住在河谷一带,以农业生产为主,讲嘉绒语,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图为卓克基官寨正门)

  卓克基官寨过去是嘉绒西藏的一座土司官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16任卓克基土司索观赢在原址处重建。 土司又称土官、酋,是古代中央政府封授给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头目的官职,“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清代及民国时期,四川嘉绒西藏共有十八土司,管辖着川西北大片土地。卓克基土司为“嘉绒十八土司”之一,卓土司虽品位较低,属长官司,从七品衔,但在近现代史上却有较大影响。 (图为卓克基官寨外围民居)

  卓克基官寨建在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一高地上,此处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地形险要。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西藏东去汶川进入内陆的必经之路,北面经草地可走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称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锁钥。 (图为装饰豪华的卓克基官寨外门)

  卓克基官寨占地面积为5400平米,仿汉式四合院楼房,北面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南面大门两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63间房,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和官寨主体等构成,官寨融入了汉藏民族的建筑精华,建造颇为雄伟。 (图为卓克基官寨内景)

  官寨外观为城堡式建筑,巍峨壮观,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墙体厚达1米,使建筑显得古朴凝重,与整个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墙体正中镶嵌石刻彩绘的天神或地神,据说有镇妖、避邪之功能。官寨内的房屋廊柱、楼板等全由木质构件组成,栏杆镂刻雕花,窗格装饰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图为卓克基官寨二楼平台)

  官寨内建筑做工精致,功能齐全,一楼设有银匠房、桥子室、茶房、酿酒坊、农具室、碉楼等;二、三楼有会客室、蜀锦楼、官司厅、议政厅、土司夫妇居室、管家房、客房、餐厅、大烟房和储藏室等;四楼以上有供佛大殿、护法神殿、家庙和大小经堂等。 (图为卓克基官寨土司套房)

  官寨是土司的衙门和住所,卓克基最后一任土司叫索观瀛(1900-1967),藏名桑郎泽让,是一位很有传奇性的人物。 索观瀛虽是卓克基土司,但他并不是原卓克基土司的亲子,而是汶川县瓦寺土司的儿子。清宣统三年(1911年),卓克基土司绝嗣,因卓土妇与瓦寺土妇是亲姐妹,愿请索观瀛到卓土上门(入赘)为继,民国3年(1914),索观瀛正式继任卓克基十六任土司。 索观瀛精明好学,不仅精通藏文,还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汉语,在索的官寨内,有一间叫“蜀锦楼”的房间,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足见索土司之博学。 (下图: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像资料)

  索观瀛袭任后,便革除异己,培植亲信,请高僧助政,取绰斯甲土司之女为妻,并与民国政府亲善,从而很快控制了全土政教大权。索在民国时期,还多次与共产党和红军为敌,曾担任“卓松党(卓克基、松岗、党坝)三土游击司令”、“理番卓克基乡总指挥”、“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等职,并被选为“国大代表”,在川西北高原一带名气很大。 (图为卓克基官寨议政厅)

  1950年初,解放军进军川西北高原,索观瀛审时度势,派人前往慰问解放军,但另一方面,他又与国民党残部仍有牵连,企图阻止解放军解放“靖懋”(今金川、小金),后经中共多次反复做工作,索才彻底倒向中共。1951年8月解放军进军卓克基,在马尔康成立“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索任副主任,以后又担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族事委会副主任、省藏族自治区副主席和阿坝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等职。 (图为中共卓克基会议旧址)

  索观瀛解放前与共产党为敌,曾阻击红军北上,造成红军近百人伤亡,解放初期又与敌特时有来往,按理说这种人应受到重处,但由于是少数民族头领,又有“土司”的这种特殊身份,解放后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仍享受高官礼遇。尽管文革初也曾被批斗,但随即受到相关部门保护,1967年11月索观瀛在阿坝州病故。 (下图:站在官寨楼上,可眺望西索民居)

  尽管索观瀛土司的政治待遇并没有减少,但随着川西北乃至全国边疆的解放,在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封建土司制度却倾刻土崩瓦解,索土司的卓克基官寨也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荒芜了。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来过此地游览,当时的卓克基官寨碉楼早已破败不堪,三层以上楼屋多已坍塌,墙柱倾斜、地板残缺,一片凋零景象。很难想像,这便是昔日不可一世的土司官衙!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西藏旅游热的兴起,阿坝州政府部门开始重新打造卓官寨,经数年维修加固,重新装修,卓克基官寨始恢复昔日模样,成为旅游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卓克基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雕像)

  卓克基官寨在长征时期还与毛泽东等人有不解之缘。据载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曾进驻卓克基土司官寨。并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 (图为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大门)

  毛泽东等入住官寨后,在蜀锦楼处发现有大量的藏、汉文典籍藏书,一本线装《三国演义》还放置在大理石书桌上。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甚感惊讶,对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认识。毛不但在官寨内饶有兴趣的重读此书,离开官寨后还将此书带在身边阅读。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图为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内景)

  据说解放后1952年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时,曾和毛泽东同桌共餐。席间,索观瀛请主席赐姓,毛泽东爽快地说:“现在不是解放了吗,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毛还对索说:“长征经过卓克基时,我曾在你家住了一段时间,看了一部《三国演义》。”毛泽东还关切地问:“你的‘郿坞’还在吗?”索观瀛连忙回答:“还在,还在。你在那里住过,我们还当它为纪念物呢。” (图为卓克基官寨天井)

  现卓克基土司官寨内,辟有中共卓克基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等中共领导人居室等陈列展览。在官寨山坡下的广场上还建有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等。 (图为卓克基梭磨河及西索民居)

  卓克基官寨下面,沿梭磨河两岸分布着很多藏式楼房,这便是有名的“西索民居”。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 ”的传统建筑风格。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原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商人及民间手工艺者后裔等。藏寨多为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浮雕图腾、灰色的石砌瓦片、飘动的各色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 (图为卓克基西索民居)

  参观了卓克基官寨旧址后,团队乘车继续西行,经马尔康和松岗,车程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金川县观音桥镇。 (图为金川县观音寺外景)

  观音桥镇位于金川县西北杜柯河谷南岸,海拔约2800米,是一个很有民族风情特色的高原乡镇。 (图为金川县观音桥镇街景)

  观音桥虽是小镇,但历史上却很有名气,称“绰斯甲”,是原嘉绒西藏“十八土司”之一的绰斯甲土司所辖核心。  绰斯甲土司年代悠久,地位显赫,从始祖至末代土司共传41代。清康熙年间授绰斯甲首领安抚司职衔。因出师大金川助战有功,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授宣慰司,其官位从四品。土司所辖地很大,跨今金川、壤塘、色达、炉霍和道孚等县,面积曾达近万平方公里。 (图为观音寺外景)

  解放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彻底瓦解,原绰斯甲土司辖地被划分为若干区域,并成立了绰斯甲县,1959年又撤消县治,在其县治所置“观音桥乡”,绰斯甲遂改名为“观音桥”。 (图为土基钦波观音寺石道)

  古老的绰斯甲地名虽然消失了,但当地有一座观音寺,其名气在西藏却有很大影响。观音寺藏语称“土基钦波”,位于观音桥镇西边的纳勒山半山腰上,海拔约3000米。到了观音桥镇后,大巴车把我们拉到了山上土基钦波观音寺门前广场。 (图为土基钦波观音寺门前广场)

  土基钦波观音庙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有长达1200年的历史,曾多次毁建。现在的观音寺是1979年后新建的,红墙金顶,殿堂巍然,具有独特的藏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1822平方米。寺内有观音殿、莲花生殿、经堂和僧舍等,供奉着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师和文殊菩萨等一百多尊神佛像,寺中还有各种价值昂贵的金银佛塔,并藏有大量经卷书画等。庙壁上挂满色彩绚丽的唐卡,四周全是彩绘壁画,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风貌。 (下图:雄伟的土基钦波观音寺正殿外景)

  土基钦波寺庙系藏佛宁玛派白玉支法王嘎旺尼玛仁波切的直属管辖寺庙,因其建筑风格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故有“第二布达拉”之称。
(观音寺正殿内景)

  吐基钦波是藏地佛教圣地之一,香火十分旺盛。据说每年不仅有数以万计的四川安多、嘉绒信众前往朝拜,还有来自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以及国外的信众前来朝圣。 (下图:观音寺莲花生殿外景)

  吐基钦波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是因为信徒们认为庙内供奉的四壁观音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很有灵气。传说早在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桑田,有位农夫在春耕时,犁头不小心撞上了一个硬物,硬物便发出了“啊咂咂”的声音,然后有四壁观音便从土地里钻了出来,据说至今吐基钦波的四壁观音额部仍有被犁头撞伤的痕迹。于是,人们便在这里修建寺庙,开始供奉灵验的四臂观音。 (下图:观音寺莲花生殿内景)

  我走进了观音正殿内,里面很大,光线幽暗,显得深邃而神秘,殿堂共两层,正中供奉四壁观音像,面部祥和,神态端装,其身贴满金箔,头饰、衣物等缀满金、银、珊瑚、松石和翡翠等珠宝,菩萨像前面雕花案桌上放满了几十盏酥油灯,日夜长明不熄。观音正殿门窗、梁柱均精雕细镂,四周墙壁全工笔重彩,工艺之精令人感叹! (下图:观音寺与纳勒山)

  观音殿为回廊式建筑,回廊内墙四周挂满了彩绘转经筒,藏民们沿回廊顺走,用手反复转动经筒,据说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不少藏民还全身匍匐于地,围绕回廊一步一步跪拜,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向神灵祈福。 (下图:观音大殿回廊)

  纳勒山是一座神山,山顶海拔3685米,处于山腰的观音寺南边有一绝壁小道,山上挂满了五彩经幡和彩带,小道旁边,堆放了不少刻满经文的石头玛尼堆,景象颇为壮观! (下图:纳勒神山上飘动的五彩经幡)

  站在吐基钦波寺外观景台上,可俯瞰远山雪景,近处有一突出山体,形似灰色大象,故名“象山”,岩石山体上用藏文凿刻有“唵嘛呢叭𠺗吽”佛经六字真言大字。 据寺庙介绍,昔时为迎接观音菩萨降临纳勒神山,有尼吾菩萨化身为大象前来献宝,行至山前,见有孽蛇在此兴风作浪,大象使出法力将其制服。平息浩劫后,尼吾菩萨为保护观音菩萨而留了下来,化成现在的象山。至今,象背上仍能见到吉祥八宝等遗物。 (下图:远眺浑厚苍茫之象山)

  在寺院狭长的通道处,有几位外地老藏民朝佛后正坐在木凳上休息,布满皱纹的脸上充满喜悦和安详。 (下图:观音寺院狭长的通道)

  参观了吐基钦波观音寺后,当晚我们便在观音桥镇旅店住宿。 这里虽然仍属于嘉绒西藏,但来自牧区的安多藏民也不少。在一家藏人开设的餐馆里,有几位从甘肃赶来的安多藏民正在喝茶进餐,其服饰装扮与当地藏民有明显差别。(未完待续)  (下图:在餐馆进餐的甘肃老藏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