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白发布衣cexroq 2019-04-25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异族名将的前半生,降而复叛的黑齿常之这篇中,我们讲到了黑齿常之在百济国的前半生,其家族累世高官为大军区首脑,他也年方弱冠,便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月,苏定方领十万唐军浮海而来,雷霆一击之下,百济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率众投降,百济灭国。

黑齿常之降唐后,目睹唐(新)罗联军军纪败坏,枉杀无辜。愤而聚啸山林征召旧部,凭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天险结寨自保,很快就聚集起三万余众,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抵抗部队。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鸠集亡逸,共保任存山,筑栅以自固,旬日而归附者三万余人。”

黑齿常之在任存山,顶住了苏定方的猛攻后,百济国内形势逆转。直到三年后(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唐军水师在白江口大败倭国、百济联军,黑齿常之二度降唐。

此后十五年,黑齿常之一直留在百济故地,任唐朝地方官,由一个折冲都督逐步升职为左领军将军,封爵浮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677(仪凤二年)年,黑齿常之被跨海调动到河陇地区的洮河道,任洮河道经略副使

从此,黑齿常之开始了,为唐帝国东挡西杀的下半生。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一、戍边河西,两救唐军,吐蕃七年不敢犯边。

运作黑齿常之跨海调动的,显然是他的老恩公刘仁轨。因为这一年,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

到任河西后,他马上便想起了老部下,向朝廷上书请求,否则即便黑齿常之累功升迁,高宗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百济还有这样一员战将。

这位刘仁轨也算一代名将,在灭百济的过程中,他料事如神,以白江口海战痛歼倭国闻名。但在西北戍边期间,他却过得颇不如意。因为,时任宰相李敬玄,有事儿没事儿总办他。

他对于西北戍边的上奏动不动就被驳回,按说政敌老惦记他,大不了请命不干也就是了,以刘仁轨过去的累功,回朝也是大员之一。

《新唐书·李敬玄传》:仪凤元年,拜中书令,封赵国公。刘仁轨西讨吐蕃,有所建请,(李)敬玄数持异,由是有隙。

但心眼不算宽绰的刘仁轨却气不过,开始给李敬玄挖坑。他上书朝廷,声称:“抵御吐蕃,非李敬玄不可”。

这位李敬玄打从为官开始,就没沾过军事的边儿,刘仁轨当然知道他肯定不行,摆明了就是想让他出丑。

上奏到了朝廷,李敬玄当然不想去,他就是想站一边喷人玩,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辞不受。这下高宗也不乐意了,心里说你总说别人不灵,这回你给朕做了个灵的看看,坚决让他带兵西征。

《旧唐书·刘仁轨传》: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

为了给李敬玄凑人头,唐高宗特意发下《令举猛士敕》,在全国招募臂力过人、弓马娴熟青壮入伍从军。

《令举猛士敕》发布后,无数怀着“游侠长安,闹市驰马”梦想的青年纷纷响应号召,自备武器和马匹前来应召。

时任监察御史娄师德,也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

《新唐书·娄师德传》:后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诏,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唐军复原图

高宗的全国募兵,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崩坏,全国六百多处折冲府再无可用之兵,不得不以《令举猛士敕》的方式征召军队。

虽然募兵初期,性格豪健的唐人踊跃相应,但军事体制发展到了唐朝,军队专业化、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临时招募的唐人即便弓马娴熟,仍旧没有成建制、半职业化的府兵战斗力强。

而这次唐军西征,正月开始募集猛士,六月便草草上路,虽然加入了河陇老兵为骨干,但依旧存在严重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另外,从李敬玄麾下的唐将序列来看,阵容实在相当普通,刘审礼、李谨行、契苾明、韦待价、王杲、王孝杰、曹怀舜、黑齿常之、娄师德等将领中,只有李谨行勉强算是沙场宿将。

而日后大红大紫的王孝杰、黑齿常之、娄师德三人,眼下地位都很低(王孝杰是副总管、黑齿常之是河源军副使、娄师德干脆是随军文职),但很快,他们便将成长为唐朝西部边防的三个核心。

就这样,这场由政治斗争发端,帅无能、将不力的西征拧巴着上路了。浩浩荡荡的十八万唐军并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吐蕃军神论钦陵率领的三十万吐蕃军队,而这场史称“青海之战”的西征从一开始,便是个必败之局。

678年(仪凤三年)七月,唐军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与吐蕃军队相遇。刘审礼、王孝杰二人所领的1万先锋,凭借人数优势,连续摧垮了吐蕃的阻滞。两胜后,吐蕃军队败退数百里,唐军乘胜追击行至大非川

刘审礼连胜后,以为吐蕃不过尔尔,督促先锋加快行军速度。却不知这中论钦陵的诱敌之计。

钦陵知唐军远来,必求速战速决。便以少量蕃军正面诱敌,引唐军深入,事先集结二十万军队在大非川设伏,另以十万蕃军左右随行,阻击唐军援助。

不虞有他的刘审礼一头扎进了钦陵的口袋阵,被吐蕃军队团团围住,四面攻杀。刘审礼虽率军力敌,但仍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在此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李敬玄,却被论钦陵的阻援部队迷惑,怯懦畏战,不敢向前。

九月,唐军先头部队全军覆没,刘审礼阵亡、王孝杰被俘。逡巡不敢上前的李敬玄闻讯大惊,抛弃辎重一路溃逃(“辎重弃于路旁,绵延千里”)。

论钦陵率军紧追不舍,唐军行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千户庄)前,蕃将跋地设率轻骑绕道赶上,在岭上险要处设栅堵住归途。

唐军只能在岭下挖壕沟结营固守,这时论钦陵的大军从四面合围而来,十几万唐军眼看就要成了瓮中之鳖。可主帅李敬玄呢,除了晃脑袋,长吁短叹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九月……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时审礼将前军深入,顿于濠所,为虏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闻审礼战没,狼狈还走,顿于承风岭,阻泥沟以自固,虏屯兵高冈以压之。”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黑齿常之站了出来,这个身高两米的大汉(“七尺有余”),带所部五百余人,趁夜色攀援上山,拼死冲击吐蕃栅寨,搅得吐蕃军心大乱。

跋地设黑夜之中难辨唐军多寡,见营内四处起火,唐军嗜血砍杀,以为唐朝援军赶至,便抢了匹马只身逃走,蕃军顿时大溃。李敬玄和麾下数万大军,得以侥幸逃回鄯州(今青海乐都)。

《新唐书·李敬玄传》:“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帅敢死之士五百人袭击虏营,虏众溃乱,其将跋地设引兵遁去,敬玄乃收余众还鄯州。”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这场声势浩大的“青海之战”(或承凤岭之战),终以唐军溃败告终,出征时的十八万将士,在溃逃中损失过半。

李敬玄逃入鄯州后,娄师德奉命收集逃散的唐军将士,渐渐稳定了唐军的形势(“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复振”)。

被俘的先锋副使王孝杰则经历极为诡异,据说他的相貌和已故赞普芒松芒赞极为相似,吐蕃军士看着都懵了,以为他是天神(吐蕃王室号称天神后裔),反而颇受优待,最终得以免死归唐。

有时长得帅,未见得一定管用,长得特别能救命!

《新唐书‧王孝杰传》:仪凤中,刘审礼讨吐蕃,孝杰以副总管战大非川,为虏执,赞普见之,曰:“貌类吾父”,故不死,归之。武后时,为右鹰扬卫将军。

黑齿常之则凭此大功一举上达天听,受到了高宗的重视,升为左武卫将军,赐给金、绢。

《新唐书·黑齿常之传》:高宗叹其才略,擢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仍充河源军副使。

我们在《大唐名将的前半生,降而复叛的黑齿常之》一文里,曾多次引用洛阳出土的《黑齿常之墓志铭》,补足两唐书、通鉴中的记载,但《墓志铭》在承凤岭战后的记述却出现了谬误。

《墓志铭》中写道:“府君独立高岗之功,以济其难。转左武卫将军,代敬玄为大使。”

但其实,黑齿常之“代李敬玄河源道经略大使”,并不是在承风岭之战后,而是在调露年间(公元679年)的良非川战役以后。这次又是黑齿常之,拯救了唐军的必败之局。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论赞婆(钦陵的弟弟)、素和贵等人率领三万蕃军侵扰河源,李敬玄再度被击败。

赞婆获胜后,屯军于良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压迫唐朝青海边境,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骑,长途奔袭再次夜袭吐蕃军营,斩蕃军首级两千,缴获羊马数万,论赞婆与素和贵单骑逃走。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 时吐蕃赞婆及素和贵等贼徒三万余屯于良非川。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

此战后,担惊受怕的李敬玄实在是不想干了,向朝廷称病请求回京,得到了批准。高宗便以连续建功的黑齿常之“代为河源道经略大使”,从此抵御吐蕃的重担便落在他的肩上。

为了固守河源重地,黑齿常之在周边“增设烽火台、戍守点七十余处”,构建起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同时,面对河源地理偏远,军粮运输困难重重现状,他亲自带人“开辟屯田五千余顷每获粮食五百余万石”,解决了军中无粮,士卒不安的局面。

随着唐蕃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吐蕃也渐渐感受到了后勤方面的压力,永隆二年(681年),论赞婆开始在青海地区经营吐蕃的后勤基地,他再次选择了良非川

5月21日,黑齿常之率领一万唐军精骑突击良非川基地,大败论赞婆的吐蕃军,顺势烧了蕃军的粮草储备,缴获大量牛羊、战马和铠甲。此战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吐蕃都不敢再犯唐境。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开耀中,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悉烧粮廥,获羊、马、甲首不赀。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二、北挡后突厥汗国,黄花堆大战先胜后败。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反叛,在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东突厥汗国,阿史那骨笃禄“自立为可汗”,史称“后突厥汗国”。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永淳元年)是岁,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此后十余年期间,后突厥汗国统治了救勒各部,不断南下侵扰唐北部边地,对唐朝北部边疆构成了威胁。

说来有趣,后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手下的重臣阿史德元珍、墩欲谷,都是唐朝培养起来的。

《册府元龟》记载:“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轩等,皆因充侍子,遂得遍观中国兵威礼乐,其后竟为边害。”

这些曾留学长安的国子监的留学生,对唐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很熟悉,回到国内后能有的放矢制定战略战术,让唐朝的边将非常头疼。

公元684至687年间,大漠南北遭受旱灾,“野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突厥人不得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活喉命”。

已经反叛的后突厥汗国,自然无从得到唐朝的援助,于是便大举南下抄掠,685年3月,阿史那骨笃禄寇边,在忻州大败阳曲道行军总管淳于处平所领的唐军,战没者五千余人。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北方边事的崩坏,让武则天想起了能征善战的黑齿常之。

之前,黑齿常之一直在负责河源道的防务,684年去辅助讨伐李敬业应当是暂时离开,讨伐后又返回河源军。

垂拱二年(686年),黑齿常之奉命北御突厥,当他进兵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北)时,黑齿常之和先头部队与三千多突厥骑兵遭遇。

突厥骑兵见到唐军,都赶忙下马穿甲,黑齿常之见状毫不犹豫的领二百多名骑兵发动冲锋,突厥骑兵弃甲而逃。

傍晚时分,大批突厥兵闻讯赶来,对唐军形成包围之势,黑齿常之命人在营中遍燃篝火,又命人在东南然篝火以为疑兵。突厥军队以为唐军大部队已经赶到,急急忙忙的撤走。

《资治通鉴·黑齿常之传》:“突厥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至两井,遇突厥三千馀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馀骑冲之,皆弃甲走。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燃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

次年(687,垂拱三年)7月,突厥侵袭朔州,双方大战于黄花堆(今山西阴县东北黄花梁)。

黑齿常之以燕然道大总管的身份,带领李多柞、王九言等部将,占据有利地势先消耗突厥军队的锐气。等天过午时,突厥进攻受挫士气渐落时,唐军暴起三路伏兵尽出,左右夹击,突厥大败,唐军追奔四十里,突厥一路北逃大漠不敢回首。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本来黄花堆大捷就应以唐军大胜告终了,没想到一个自作主张的蠢货,却毁了黑齿常之的努力。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初,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妒忌黑齿常之的军功,擅自轻敌冒进,被突厥军队逮个正着,所部尽灭。

惨败后,不知这货走了谁的关系,居然一纸上奏递至武则天面前,要求穷追残寇(突厥余部)。

武则天的回复是,“让他和黑齿常之商议”,但他却凭在山西驻扎多年的关系,暗地游说了几个相好的将领,私自带着一万三千精兵,跨出边塞二千余里,想要反过来打劫一把突厥。

结果又被专业打劫的突厥军队逮住,再度全军覆灭。供应大队长爨宝璧两次送温暖后,不但唐军兵力更加捉襟见肘,突厥军队获得唐军装备后,倒是养肥了。

爨宝璧再度只身逃回,这次等着他的是刽子手的砍头刀了。大怒之下的武则天,顺便给阿史那骨笃禄改了个名叫“阿史那不卒禄”。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冬,十月,庚子,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突厥骨笃禄、元珍战,全军皆没,宝璧轻骑遁归。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功,表请穷追馀寇。诏与常之计议,遥为声援。宝璧欲专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兵万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馀里,掩击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严备,与战,遂败,太后诛宝璧;改骨笃禄曰不卒禄”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三、被酷吏构陷入狱,含冤自缢而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诬告陷害黑齿常之,说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人谋反。武则天下令将黑齿常之召回京城,将其逮捕入狱。

很多人都将此事与黄花堆之败联系起来,认为黑齿常之含冤入狱是武则天对他的惩罚。

但其实,综合唐书和《黑齿常之墓志铭》的记载,看不出当时武则天有欲置黑齿常之于死地的迹象,相反,却是嘉奖有加。

《黑齿常之墓志铭》记道,“制曰:局都温雅,机神爽晤。夙践仁义之途,聿蹈廉贞之域。……,胡马无南牧之期,汉使静北游之望。灵夏冲要,妖羯是瞻。君之威声,无以为代。又转为怀远军经略大使,以遏游氛也。”

墓志中所写下诏褒奖一事,应在黄花堆初战大胜之后,爨宝璧出击败北之前,且之后的败北黑齿常之不应该负主要责任,最多不过是“失察之罪”

因此,《新唐书》也只是讲“常之坐无功”而己,牢狱之灾并非因此而起。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

黑齿常之又是因何蒙冤入狱的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自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专权以来,唐庭朝野一片非议之声,柳州司马徐敬业等干脆起兵讨逆。虽然各地的反抗都被镇压,但却在武则天心中留下了大片的阴影。

为此,她“铸铜为匮”大开高密之门,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无实者不问”。

这就意味着,高密成了一件没有风险又收益很高的举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与告密相配合的则是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之徒流行,“酷吏之党,横噬于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于是,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每有落入酷吏之手,死者十九。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等人诬告陷害黑齿常之谋反,恰逢武周朝(690年,9月9日)建立前的准备期,正是诬告风最烈之时。因此,黑齿常之入狱后,不足两月(十月初九)便愤然自缢而死,结束了为大唐东挡西杀的一生。

《资治通鉴·黑齿常之传》:“周兴等诬右武卫大将军燕公黑齿常之谋反,征下狱。冬,十月,戊午,常之缢死。”

两唐书和通鉴中,对黑齿常之的记载均到此为止,对于他的身后事再无记述。所幸民国时期发现的《黑齿常之墓志铭》和其子《黑齿俊墓志铭》中补足了史料的缺漏。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黑齿常之含冤而死后十二年,武则天下召为其平反昭雪,追授“左玉钤卫大将军”,同时册封黑齿俊为“右豹韬卫诩府左郎将”

《黑齿俊墓志铭》中颇有不平,写道:“惟公志气雄烈,宇量高深,虽太上立功,劬劳苦战,而数奇难偶,竟不封侯。奄及歼良,朝野痛惜。”


纵观黑齿常之一生,在百济国时为百济忠心耿耿,在举国皆降的情况下,他愤而复叛投身百济复国。再度降唐后,则为大唐东挡西杀不避箭矢,为两国皆可堪称全功。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

那个“唾面自干”的胖子,可是位抗击吐蕃的“猛士”哟!

从放水养鱼,到誉满天下,再到含冤被杀—唐代财务第一人宰相刘晏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异族名将的前半生,降而复叛的黑齿常之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被耻笑为妇人的薛讷和他的陇右武街驿大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