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在弟子冉有的帮助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鲁国。背井离乡十四年,从当年位高权重的大司寇代行相事,到如今的垂暮老者。已经耄耋之年的孔子看着昔日繁华的国都,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阙里街尚在,而慈祥的母亲颜徵在却不在人世了;自己的家门尚在,而贤淑的妻子亓官氏却不在了。 亲人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睹物思人,孔子忍不住老泪纵横啊……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得到了极高的政治待遇,被奉为国老。但此时的孔子已不再有出仕为官的想法,他开始着手编写整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春秋》。 他觉得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要用自己最后一点能量,为这个民族留下一些宝贵的思想。于是,孔子终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仔细地校对着从各地收集来的资料,并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将它们联系起来,并加以阐述。 一生颠沛流离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可以安心地教授学子与著书立说了。可是,命运对他老人家就是如此地不公啊。在孔子回到鲁国后一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了。在晚年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的孔子,万万没有想到,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正在向他袭来。 话说一日,孔子正在家中编写自己的《春秋》,弟子曾参突然冲进自己的房间,神色慌张地说道:“夫子,颜回师弟他……他……病逝了!” 孔子身躯猛地一震,一个踉跄,几乎摔倒在地上。闻讯而来的众弟子连忙和曾参一起把孔子扶了起来。孔子的心中此刻一片混乱,脑中闪过的都是颜回的身影。一直以来,他都把颜回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每当他的想法无法让别人接受时,只有颜回能理解他,正如当年佛陀拈花,而只有迦叶报以微笑一样,孔子是把颜回看作承接自己衣钵的传人。 因为家道贫寒,颜回常年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无法忍受的艰苦,颜回却乐在其中。只有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人,才能够忍受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这一点,和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人心向“钱”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所以孔子常常称赞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颜回的离开,对孔子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对孔子的命运而言,这只是悲痛的开始。在颜回辞世后不久,从卫国传来了消息。卫国那个流亡在外的前太子蒯瞆,依靠着晋国和在朝中卧底的力量,竟然重新潜回了卫国,并且胁迫当朝宰相孔悝,要求他帮助自己夺回君位。子路那时恰好是孔悝的家臣,知道主公被挟持之后,立刻从外地赶了回来,在回来的路上,子路碰到了熟人子羔,子羔劝他不要回去送死,而子路只说了一句话:“食其食者不避难”,毅然闯回了城中。 听到卫国内乱的消息后,还没有从颜回的悲痛中走出来的孔子跺脚大哭:“嗟乎,由死矣!”以孔子对子路的了解,他已预料到子路会在这场叛乱中丧生。 在与叛乱者的打斗中,子路以一当百,勇猛无比。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身负重伤。就在子路奋勇拼杀之时,他的帽缨被砍断了。此时,子路竟然做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的举动,他竟然放下手中的剑,口中说着:“君子死而冠不免”,而后将帽扶正系好。就在子路系冠帽之时,叛乱者一拥而上,将子路剁成了肉酱。 子路死得很壮烈,或许有些人觉得他迂腐,那是看待此事的人,内心之迂腐。子路绝非迂腐之辈,他是为了儒家的信仰而死,也是为了维护孔子的信仰而死。他返回卫国,就早已抱着必死之心了,此等忠勇大义,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与之比肩呢? 得知子路的死讯之后,孔子让家人和学生们都出去,自己独自痛哭……此时孔子的内心,又是何等一番滋味呢?事后,孔子不再吃肉酱和腌肉。在这儿呢,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在当时腌肉和肉酱是普通人食用的一种食物。 接连失去爱徒的孔子,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短短的几年时间,自己的妻子、儿子、学生,先后离自己而去了,当年的音容笑貌尤在,可转眼却物是人非了。孔子拄着拐杖,望着天边沉落的夕阳,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说的伤感…… 或许,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吧! —— 明天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