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通阳法则探讨(三)

 chi_ping 2019-04-25

2.6利窍通阳法

用于下焦湿热,阳气不达之皮水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本证乃内有郁热、外溢水湿,湿热阻遏阳气,既不能达于四肢而呈四肢厥逆,皮肤水肿,又不能通调下焦水之窍道而现尿急、尿频。方中蒲黄化瘀利窍、通脉达阳,滑石清利湿热。湿热祛除,溺窍通利则阳气得通,四逆得除,水肿得退,排尿得复。本法对湿热夹瘀型慢性尿路感染伴有上述症状者,以本方配加乌药、车前子、桂枝、土茯苓等有效。

2.7解毒通阳法

用于热毒蕴结,阳郁不通之咽喉肿痛证。主方为麻黄升麻汤。症见:伤寒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病因伤寒过下误治,邪入化热酿毒,蕴结咽喉,下迫肠道,且阳气被郁,不达四肢,形成邪结阳郁,上下同病之复杂病机。方用麻黄宣肺祛邪,升麻解毒升清,配桂枝通阳达郁,佐以石膏、黄芩、知母、玉竹、天冬、当归、白芍等清热育阴,合用少量白术、干姜、甘草、茯苓等温中健脾扶正,共奏清上温下、养阴扶正、解毒通阳之功。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冻疮有良效。

2.8理气通阳法

用于肝失条达、气滞阳郁之郁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阳气温运有赖气机调畅。若七情内伤,肝气郁结,则阳郁不达而呈四肢厥冷。且因肝主调畅情志,肝郁每致情志改变。仲景立四逆散治四逆郁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通阳,白芍和营柔肝,甘草缓急和中。合用则肝气条达,郁阳得伸,肢厥自愈。本方应用广泛,已成后世疏肝解郁的基本方。就通阳功效来说,笔者体会本方对妇女经前畏寒肢冷特别有效。

综上所述,仲景的通阳法则是扶阳学说的重要内容,凸显“三多一少”的学术特点:一是通阳法则所延伸的具体治疗方法多,本文归纳了八种;二是通阳途径多,本文提出有3类不同药理的通阳药物;三是运用通阳法则的病证多,体现多靶点、立体化。“一少”是方剂组成药味少,大多在2~4味之间,符合药简力专的经方特色。深入研究仲景通阳法则,对启迪辨证论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