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人·理查德”对决“塞拉皮斯”二

 不沉俾斯麦 2019-04-25

​博主这博文恐怕和鱼鹰的对决系列一样,都是希望把话题介绍给更加广大范围的读者。读者通过蒂姆·伯顿大导演的商业片《加勒比海盗》、剧集《黑帆》等等,对于原始刺激的大航海时代,脑子里渐渐有了些图像。

​​曾经一部法国喜剧里的全尺寸道具船,制作工艺看起来比黑珍珠、飞翔的Helan人号要高多了

为了让这些荧幕上的形象化为更加具体、可以表演全武行打戏的舞台,上演“好人·理查德”vs“塞拉皮斯”这场小戏,风帆大木头船的形象,还要更丰富些:

​​风帆时代数百米甚至几十米以内的海战确实是高中低多个层次战场上的对抗。这几张照片是宪法号上战斗场景的模型。露天舰面上海军陆战队员(marine)在激情互射,甲板下炮火的操作也热火朝天。

伤员抬下甲板去,以免妨碍到火炮操作

【1】大航海时代的帆船

不知道哪里的博物馆,馆藏的好人·理查德号模型,代表18世纪大型远洋船舶的一般形态。

到了18世纪70年代,一掘千金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北美新大陆殖民正如火如荼,拉美和西班牙已经彻底走向沉沦。跨大西洋远洋贸易已经是一种常态而不是旷世罕见的探险。这种海上活动中,看起来最振奋人心的恐怕就是好人·理查德号这样的大型武装商船,以及英法西等少数几个国家才能供养得起的战列舰舰队。

巴尔地摩斯库纳,排水量200到500吨上下的小帆船。这种规模的船只实际上承担了整个风帆时代——直到19世纪80年代动力货船开始普及之前——世界海洋航运吨位的绝大部分。毕竟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小船还更加小:

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的一种推测形态。

小船需要的人手少,惊涛骇浪面前操作灵活容易逃生。

因此好人·理查德号这样长40多米、宽十多米、排水量接近一千吨的规模在当时人严重就已经是绝对的大型远洋战船了,就像今天看“辽宁”号的感觉。

好人·理查德号的一幅肖像。

这种大型远洋战船从16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大型化,船上设备越来越丰富完善,到了17世纪中叶以后基本上形制规格固定了下来。好人·理查德号所在的18世纪70年代,这种几乎不变的外形已经维持了100多年。

16世纪后期、西班牙无敌舰队事件中的英国“盖伦”(Galleon)战船,低矮的造型为17世纪风帆战列舰的指明了发展方向。

皇家橡树(Royal Oak),典型的17世纪后半叶英国量产型战列舰,和上面好人·理查德号对照,可见除了炮多得多之外,外形基本雷同。

【2】外形特点

1737年完工的第三代“胜利号”

当时远洋大帆船除了好人·理查德号这样的大型武装商船,就是战舰。外形全都雷同。舰首非常钝圆,船尾收细,当时行话叫“鲶鱼头、鳕鱼尾”。今天看来是完全错误的造型,非常不利于跑出高航速——浑圆的船头不能顺利分开水流、突然收细的船尾造成涡流从而产生极大阻力。实际上今天科学设计的高速船体都是头像利刃一样分开水流,船尾尽量平直、让分开的水流尽量平顺地重新合流在一起。古人这样做,恐怕更多是在没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的条件下,不得已而不断因循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证明行得通的成例——比起高速来,航行得更稳定更安全是古人先要确保的基本诉求。

19世纪中叶,又细又长的、舰首削尖的美国纯木构飞剪大帆船(Clipper),为了满足当时旧金山淘金热而建造的追求高速的大帆船,已经将木材料的结构强度发挥到了极限。实践证明单凭木头是造不出轻盈而持久耐用的现代纤细高速船体的。

因此17、18世纪的远洋大帆船都是又短又肥:​

17世纪后期的英国一等战列舰,拍摄角度更加凸显了当时战船的比例。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战舰和武装商船的长宽比基本确定在长度为船体舯部最大宽度的3倍半~4倍之间。

再瘦长的船体,木结构搭配上面几幅图中可见的横向肋骨,整体纵向强度将要不足,在大风大浪中结构件相互之间错动将过于严重,船出不了几次远洋航行,就快要散架了。

更短的船体,太胖了,转弯起来过于随意,方向不容易把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沙俄圆形铁甲舰,非常可爱,转向不灵(该模型像剁椒鱼头一样只有半扇,另一半靠镜子)。

该基本设计方案的一个令人智熄的现代大型化版本,胖达非常喜欢,因为让胖达不禁联想到胖达自个。

总之本博的读者诸君,如果能乘坐空中载具穿越回那个浪漫的大航海时代,从空中俯瞰,那么这些可爱的小木头船就跟胖达一样比较短肥的形态

​而如果有幸乘坐交通艇从海上一路颠簸靠帮这些巨大的战舰,就会觉得她们好似巍峨的海上堡垒赫然耸立在面前:

保存在朴茨茅斯港的第四代胜利号战舰当代油画

这是因为战舰甲板之间的层高并不比今天矮太多。因为战舰搭载了火炮,要流畅地操作火炮,就必须不能让人长期弯着腰,所以甲板之间层高至少是一米六五左右。这样一来相对于战舰可怜的50米上下的长度来说,战舰高度就显得太高了。

短、胖、高,就是相对于今天战舰而言17、18世纪远洋大帆船的最主要外形特点:

现代战舰的美学元素在于细长流畅飘逸。

短粗而过高的大帆船,比起现代战舰来,就更像可爱的沙俄圆形战舰——不容易把握航向,在风里推动下特别容易向下风跑偏。操作起来特别费事、不灵活。

【3】装饰美感

风帆时代仍然是工业化以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稍有资产的老百姓,对于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追求都是不分家的,不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如果为了外形设计妨碍了实用性,就会遭到恶评:

玩农药挡金币的苹果X系列

同时,远洋大船还是一个王室、一个国有企业、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直接体现,在连报纸都没有,任何图形媒介都几乎没有的那个时代,战舰和武装商船本身只能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平台,战舰上并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的华丽装饰正是巨大经济政治实力的象征。

17、18世纪远洋帆船独到的美学魅力则集中于首尾:

18世纪中叶英国豪华战舰“布里塔尼亚”号(HMS Britannia),舰首完全被雕塑占据:

首尾呼应:

​船尾多层甲板形成花式的楼式结构,整个背后和侧面缀满红星美凯龙家装市场般华丽的各种建筑装饰。

战舰本身侧影过于高大转向操作不灵、航向难以把握,再加上首尾沉重无用的装饰,给灵活机动又增加了不少累赘。

外景已经搭建起来了,内景依然期待

连载(三)远洋大帆船的内部构造与风帆装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