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好像记性越差。特别是事情不怎么忙的时候,或许是转头之间刚才还要着急要办的事情,突然就不知道了。还有平时特别熟悉的字,一下子就不知怎么写了。莫非是那个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罢了。那又怎样?生老病死就是人的本能,即使能活到100岁。耳聪目明者,生活自理者,那才是人的终极目标。昏沉沉,糊涂涂,直至家门都找不着,活到100岁你说有什么意义?长寿的真正意义就是你在90岁,100岁的时候还能头脑清醒,思维正常,饮食睡眠都好,而不是要人随时照顾。 所以,在你还能行动正常的时候,饮食规律的时候,思维清晰的时候加强你的身体构造耐受度,尽可能的延长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把生命的意义诠释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没有明白活着的意义。“稻盛和夫说过,生命的意义不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灵魂的修炼,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的灵魂会陪着你开始下一个旅程的开端。”可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为了生存日夜奋斗的人很难理解这一世生命到底图个什么。吃住行尚且没有保障,谁人能够理解这一高深的哲理呢?唯一的自我安慰就是!“自食其力,不做亏心事,心存善良,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做好这点。我想,如我一样的极其普通的人这高尚的灵魂也有了一点。比起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说差距确实太大了。但是,社会的整体秩序组成部分还是普通人为载体。虽然,生产力的推进是少数人的发明,实施社会发展的还是大众人等。这一点毋庸置疑。近些年,素质教育在从娃娃抓起来口号中得到证实,新的一代确实有了素质基础,我们的所谓大人们在这方面确实逊色很多,好在,未来是年轻人的。 也不是说,年老的一代就没有多少素质可以自豪地,确实有,且人数众多,但是在这个论金钱为王的年代,,多少人为此疑惑,为此初衷改变,且经历过的一切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朝不保夕,动乱不止的年代,自保尚且没有保障的年代,走过来的人何止五味杂陈。也确实,在今天,有一些老人,倚老卖老,得理不让。在年轻人的印象中,在他们的留言中,充满了怨恨,坏人变老了,老人变坏了,对公交车中不让坐的年轻人施以打骂。年轻人上班劳累了一天仅仅没有让坐,一些老者就这样对待。这样的老人代表了一个群体,人称,老不死。乘坐公交免费的便利,在上班高峰和年轻一代争抢坐位,仅仅就为了菜场与公园,错峰乘坐难道不可?但是绝大多数老人还是理解这些的,只因为他们的子女也上班,尤其是城中村老人,他们不习惯乘车外出,多数时间就在门口坐坐,和熟人聊天。年龄越大,世事就看得淡了,在年轻时觉得天大的事,年老后不这么认为,处事作风也不急迫了,我虽然也才进入退休年龄不久,但我的感受已经改变。这是不是年龄的问题呢? |
|
来自: 昵称6298520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