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寒证骨痹

 德善堂扶阳医馆 2019-04-26

范中林丨当归四逆汤及理中汤加味治疗“厥阴寒证骨痹”


病史:刘xx,男,60岁。成都市退休职工。

患腰腿关节疼痛已十余年,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开始右膝关节较重,左腿及腰痛稍轻;1956年以后,更加冷痛沉重,下肢伸屈不利,以至不能下地活动。经xx医院诊治,疗效不显。1960年6月来诊,按厥阴证骨痹论治而病愈。

初诊:下肢冷、骨痛、麻木、拘挛、沉重,右腿尤甚。伸屈行动困难,须靠拐杖或搀扶方能移步。面黄滞晦黑,舌质暗红偏淡微乌,苔薄灰白,脉沉细。此为气血皆少,寒湿内搏于骨节所致。属厥阴寒证,法宜养血通络,温经散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辽细辛3克,炙草6克,木通10克,大枣30克,生姜10克,苏叶10克,防风10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

二诊:上方连服六剂,右腿已能伸屈,开始着力缓缓而行,骨节冷痛、拘挛亦减。厥阴伤寒之外证虽初解,多年病疾松动。但患者年已花甲,六脉沉细无力,舌质仍淡暗无华,久病衰弱之象益显。法宜继用驱阴护阳,温补脾肾。以理中汤加味,缓缓调理之。处方:

党参15克,干姜12克,炙甘草15克,白术12克,制附片30克(久煎),肉桂3克。

上方服二十余剂,诸证悉平,从此能自由行动。

辨证:此例明显之主证,为下肢关节拘挛冷痛,右腿屈伸履步尤艰。参之脉证,诊为痹证,似无疑义。但为什么缠绵多年,几成废足?其病因、病位、病机何在?究属何经之病?必须详加辨证。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里既概括了引起痹证的三种外邪,又表明了三痹不同之主证。不仅如此,还根据风寒湿邪侵人之部位,进而分为骨、脉、筋、肉、皮五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痹论》)。可见三痹指病因,五痹言病位,并包括症状在内,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虽当五痹邪轻,只伤其形而未伤其气者,可不痛;但本例患者,寒胜邪重,寒为阴邪,侵入人体,阴经受之,客于筋骨肌肉之间,故迫使气血凝滞,遇冷则痛增。参之面色青黄,舌质乌暗,苔现灰白,皆属寒主痛。可知寒凝痛痹,乃其主证

又患者自觉右腿发凉,骨重难举。可见寒湿阴邪,已深侵人骨。正如《素问·长刺节论》所谓:“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由此可见,本例从病因而言,虽属三痹中之寒痹;但从病位论,又已发展为五痹中之骨痹矣

患者又一重要症状,即冷痛厥逆,下肢尤甚。这种下肢冷逆,以六经而论,一般三阳证中不会发生(太阳与三阳合病误治例外);应为少阴、厥阴病特征之一,但少阴之寒厥,必伴以全身性之虚寒证,常出现欲寐,恶寒而,吐利清谷,甚者脉不至等,本例下肢冷逆,未见上述主证,当不属少阴寒厥。《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例下肢冷痛,骨重难举、麻木拘挛,参之舌质暗淡,脉象沉细,实为风寒中于血脉,血为邪伤,则营气阻滞,故病属厥阴寒证。以上说明厥阴风寒中血脉而逆与四逆证不同,故范老诊治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较为合拍。患者初诊服药六剂,厥阴伤寒之外证遂除,血分之邪被逐,营气之阻滞即通,故下肢骨节冷痛拘挛诸症迎刃而解;再进理中汤,培补先后二天,阴消阳长,从阴出阳,因势利导而病获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