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词的历史、传承与传播’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赵太尉 2019-04-26
                                                                                            京畿有道 2019-04-25 07:07:42
        2019年4月12至14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联合承办,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协办的“弹词的历史、传承与传播”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部分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近百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收到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论文近八十篇。


       13日上午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廖可斌,天津文联党组书记万镜明,中国曲协副主席、天津市曲协主席籍薇以及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长、著名弹词学者胡晓真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发来贺词。在开幕式上,南开大学传统艺术跨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大会发言由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鲍震培教授主持,广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纪德君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俗文学学会顾问、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唐力行教授、山西大学李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蒋慧明,苏州市委研究室潘讯、天津师范大学鲍国华教授、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等专家、学者进行主旨发言。


       13日下午的研讨活动分为三个会场、六个小组,分别从弹词文本、弹词的传承与传播、弹词的文化生态(演艺形态、阶层受众、地域文化、性别文化等)、弹词与其他俗文学形式关系以及其他俗文学等五个方面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第一小组从弹词历史的变迁与演变以及传承三个视角展开研讨。任增霞《<庚子国变弹词>与世变书写》揭示世变与文学的意义关联;潘培忠《乾隆刊本<绣像荔枝记陈三歌>考略》从题材传承性辨析了《荔枝记》的内容,认定此本乃是闽南语哥仔册,并由于此本的发现而将哥仔册的形成时间上推近50年。杨晓丽《从<天雨花>婆婆形象看女性创作意识》对该弹词小说中婆婆形象进行了深入解读;魏淑赟《明清女作家弹词小说对夫妻关系的重构》对弹词小说中关于夫妻关系的颠覆性重构进行了考察;董定一《易钗而弁 踯躅徘徊:小议弹词<笔生花>中的女性易装游历》对易钗而弁情节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论证;韩秀丽《晚清以来苏州弹词的传承与发展》从书目、社会文化背景变迁等各个角度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与内涵精髓;鲍震培《笔端写尽平生事——论长篇弹词<子虚记>》认为从整体艺术成就看,是可以与《再生缘》等弹词名著并肩的,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不容忽视;杨林《南曲北唱 花开两地——单弦艺术家赵玉明、马增蕙的北方评弹》论述了南曲北唱的可能性。为曲艺突破语言障碍、地域限制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思路。
        第二小组关注了弹词的发展与变迁、文献的编目与考证以及弹词文本的艺术特色。盛志梅《论清代坊本弹词的雅化特征》指出,清代弹词的发展与清代文坛总体趋向雅正的追求相一致,坊本弹词出现了内容、题材、主题全面雅化的趋势,是清代弹词由书场走向书斋的一个必要的中介;周巍《说书亦赖津梁渡:近代苏州评弹在江南市镇的播迁与影响》探讨苏州评弹在江南市镇的播迁过程;丁春华《论车王府藏弹词在〈弹词目录〉〈弹词宝卷书目〉中的著录》关注车王府藏弹词在两目中的著录状况与存在问题;赵青《〈娱萱草弹词〉作者考辨及其他》考证出该小说的作者橘道人乃是清代同治年间文人马瑞熙,并考证了与弹词相关的作者家族其他人等,为《娱萱草弹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王红、余鼎君《〈黄金印宝卷〉与评弹》探讨了现存宝卷文本中带有评弹痕迹的卷本;刘晓海《海上新风:近代上海评弹市场风尚与评弹传承变迁》关注近代以来上海文艺市场如何影响评弹传承;杨晶蕾《〈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小议》论析唐力行教授主编的《集成》之优点长处,并对编纂体例提出建议;王浩《清代苏州弹词开篇的文本特征及艺术特色——以马如飞作品为例》从弹词开篇入手,重点分析了清代马如飞的弹词开篇,为当今曲艺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李淼等《才子佳人小说与弹词小说中男性外貌描写的审美差异——基于高频字的对比》通过对语料库高频字的分析比较了才子佳人小说与弹词小说的两性审美观。丁力《泰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泰国孔剧”<拉玛坚>的现状与传播》认为孔剧不仅是表演艺术,还传承了泰国的传统风俗和历史文化。


       第三小组的讨论立足于文本研究的阐释研究、文体比较,同时从社会生活史、文献研究角度对俗文学传播现象进行观照。李雪梅《简论安徽贵池傩戏中的元代社会记忆——以<薛仁贵征东>为例》认为傩戏的这一剧本是“元代说唱词话”七言体唱词向早期南戏“曲牌体唱词”的过渡形式;薛英杰《从词林佳话到淫僧小说——晚明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回回偈>词事》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流变中,考察了该词事不同的改编版本;王亮《政治、组织与艺术:上海市曲艺会演(1958—1959)》回顾了上海评弹团在1958-1959的书目创作及演出情况;汪花荣、文迎霞《宝卷<琵琶记>与南戏<琵琶记>之比较》收集了同中有异的约9种宝卷《琵琶记》资料,将其与南戏《琵琶记》比较,指出相较于戏曲,宝卷具有比较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具有平民情感以及世俗趣味;黄俊《视域融合下戏曲与弹词的阐释差异——以“唐伯虎点秋香”三种为考察点》认为“点秋香”诸本的流变过程即一个视域融合过程;武婷婷《女性意识视域下比较<再生缘>和<女驸马>》从性别视角研究弹词《再生缘》和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女扮男装”情节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范一鸣《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和弹词小说男性外貌描写的焦点对比研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考察》发现才子佳人小说和弹词小说在男性外貌描写方面的焦点分布及细腻程度与作者性别有明显关系。
        第四小组从说唱文学文献、文本生成与传播的关系以及弹词小说文本等方面进行讨论。童李君《范雪君版<秋海棠弹词>的编演过程》考察了弹词皇后范雪君《秋海棠弹词》的编演过程;梁晓萍《弹词小说女性肖像描写的程式化特征试析》以《笔生花》与《再生缘》为例,剖析了弹词小说女性肖像描写的程式化特征;孙越《<金瓶梅>鼓词<孽姻缘>考述》从著录、成书、改编、编订四方面考述《金瓶梅》鼓词《孽姻缘》,充实了鼓词个案研究;付楠《“诲淫禁书”与“娱乐经典”: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禁演书目形象转变》以苏州弹词《玉蜻蜓》为例,深入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禁演书目是如何由“诲淫诲盗”转变为了“娱乐经典”;季珩《近代评弹受众与弹词发展研究——以近代上海评弹票房为例》从近代上海评弹票房现象入手,详细勾勒出地方曲艺在近代社会历史中的沉浮轨迹;刘小梅《前期南戏社会心理的独立性及其与说唱的关系》借与前期南戏相关题材和相近时代的说唱作品来观照其思想意识,总结出前期南戏在社会伦理上鲜明的独特性;沈秋燕《嘉善宣卷与平湖钹子书简介》着眼于嘉兴本土传统文化,对嘉善宣卷与平湖钹子书两种地方曲艺进行了梳理;张倩溶、韩宏啸《才子佳人小说和弹词小说男性外貌描写的比喻修辞考辨》用语料库分析法对才子佳人小说和弹词小说进行了修辞方面的考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张盛满《说书人与乡绅社会:晚清民国江南县域地区的文化入境与文人应对》从乡绅对说书艺术的接受史入手,探讨并明确二者的生态界限。


       第五小组对于俗文学的特性、改编、书坊印刷的过程等方面展开交流。纪德君《清代南词《绣像金瓶梅传》新探》认为该书乃是一种由文人拟作、书坊刊印以供人购阅的案头读物,该书专注于风月故事说唱的编创风格代表了弹词编创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受清中后期江浙一带社会审美趋尚与弹词创作风气影响所致。对今人研究弹词开篇、重新思考《金瓶梅》的成书与传播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昝红宇《清代子弟书的余音》从天津教育报刊、东北报纸的文艺副刊等新材料,探讨濒临绝响的子弟书在传播后期的原生状态和特殊存在方式,充实了有关子弟书生存状态的资料;孟庆延《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对建国后经典相声作品的社会学分析》对建国后的经典相声结合地方史志、回忆录等多种材料,进行社会学分析,尤其是对近三十年来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典型相声作品展开分析,以此揭示相声作品的演进变化;刘淑丽《<芸窗醒脾>鼓词研究》对山东博物馆和省图书馆所藏两种《芸窗醒脾》鼓词手抄稿本,进行了版本比对与文本分析;李春燕《梨园传奇<磨尘鉴>研究初探》对于明末《磨尘鉴》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认为该剧是纽氏为了揄扬曲谱《骷髅格》而作,并且一一剖析剧本的梨园演出本的属性;许中荣《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烧夜香”叙事探析》从性别指涉、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了烧夜香这一叙事的活力与表现;李小东《<王佐断臂>:一个俗文学文本与清以降平民的满汉畛域意识》考察故事流传地区的满族汉族意识(满汉畛域)与文本的互动,进而分析江南至京津地区在清代的各个时段满汉意识的变化。
        第六小组分别从文献资料的收集、稀见文本的择取、文章角度的切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崔蕴华《西欧藏中国弹词刊本叙录》,系统介绍了在西欧地区各大图书馆收藏的弹词二十多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提供了海外藏本的重要资讯;张晓芝《<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理论批评体系的建构》论述了《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的理论批评体系;朱锐泉《千古豪杰文士梦——<水浒传>中儒生型好汉形象发微》将研究的视线更多地投向“儒生型好汉”;王林飞《北宋都城谣谚中的包公》侧重从民间谣谚的角度研究包公形象;田晓东《试析“村鼓盲词”的源头<成相>及其流变》以生动的说唱方式讲述了多年来对此领域研究的深度关注;杨秋红《元杂剧<盆儿鬼>故事的生成与流变》在大量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百姓对窑神的信仰;吴晗《容稗于戏:论陆采戏曲叙事的新创——以陆采<南西厢>与<北西厢>比较为例》通过对比南北西厢,以叙事角度为中心,论述其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吴真《<青石山>“关公斩妖”主题流变考》依托关于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稀见资料《长生记·王道士斩妖》,注重文本分析,多角度考察关公形象的塑造过程和关公信仰在戏台上的呈现;陈鹏程《明清小说中春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论述了明清社会等诸多年俗;陈文静《关于六朝民歌与俗文学的讨论——以<子夜歌>等为例》阐释六朝民歌与俗文学之关联。


       13日晚上6点半,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在南开大学大通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作了为题“评弹——心中的江南”的讲座。随后的《弹词与北方曲艺经典传承成果展》上,来自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家们与天津曲艺界艺术家交流展示了苏州评弹、单弦、评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经典传承成果。与会会议代表及南开大学、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参加了分享活动,艺术家们精彩纷呈的表演受到广泛好评。


14日上午,闭幕式在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由汉语言文化学院鲍震培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盛志梅教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梁晓萍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副编审任增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副教授、山西大学李雪梅副教授、昝红宇副教授等六位召集人对各小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发言。最后,中国俗文学学会顾问黄仕忠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指出说唱文学的文献整理与书目的编纂对于俗文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做小的领域怎么让我们的研究和整个学术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学术规划;俗文学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俗文学自然有她的价值,我们要有信心;每位学者做好各自领域。


                                撰文:陈文静 盛志梅 鲍震培
                                 摄影:卫瑞林,光辉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