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海曲上人 2019-04-26

问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前言

这么写当然是有意为之,两个巴山夜雨含义不同。另外李商隐的这一手法,也是效仿前人的笔法而来。当时景物化作日后的谈资,另有一番滋味。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两个巴山夜雨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当时的景物,第二个巴山夜雨成了想象中未来的回忆。

君问归期未有期,第一句有问有答: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也不知道呀。苏轼在《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写到: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苏轼想功成名就以后归隐山林,可以终究没有如愿。

李商隐更是沉于下僚,他的仕途几乎没有一点点闪光之处,他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写下了这首诗。

读书人为了生活也好、为了理想也好,终究要参加科举,及第以后则身不由己,四处漂泊、宦海浮沉。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成了第一句的场景补充,在一个忧郁的场景中,透露出了游子的无奈。

第三句设问,开始想象未来相聚的时刻,这时候的“巴山夜雨”变成了想象中的想象。章法之妙,令人赞叹。

二、偷意于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有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这首诗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是李商隐用了不同的时空,是今天与未来的比较,而白居易是同时期的想象。另外想象的主体不同,白居易第三四句写的是家中人:还应说著远行人。李商隐第三四句写的是自己和家人(或者好友)一起: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同的是,都从对面写来,地点不同。这种地点不同、对面写来的手法在杜甫诗中也可以见到: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束语

看过《盗梦空间》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吧,不停地进入一层又一层的梦境,细想一下,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是不是有一点这个意思。

@老街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