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部分解读:传统节日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4-27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部分解读: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的元宵节还增加了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指春分后15天,也叫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节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1912年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