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苏轼苦中作乐,词中尽显一代才子的风流雅致!

 文化点心铺 2019-04-27

如人生可以重来的话,很多人最想抹去的记忆恐怕就是生命中最尴尬最困顿的时候了吧!然而,对于苏轼而言,人生没有什么时刻是需要重来的。因为他天性乐观,生性旷达,这让他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苦中作乐,在坎坷与磨难中开出生命最美丽的花来。公元1079年7月,因为几句牢骚话,苏轼被新法派诬陷。当时,苏轼刚刚由徐州调任湖州,官位还没坐热就被朝廷派人从湖州缉拿到京师御史台受审。

后来因为苏轼的名声太大,加上宋王室“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最才得以死里逃生,捡回一条性命。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一出狱,他就被贬谪到偏僻荒凉的黄州任团练副使,有编制无实权,几欲饿死。然而,困难成就文艺,就像苦寒之于梅香,磨砺之于宝剑。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就是苏轼刚刚到黄州后写给妻子王润之的。在这首词中,苏轼又一次展露了他“苦中作乐”的独特本领,一片殷殷盼妻之情。虽然此时他还是待罪之身,却没有在词中显出抱怨凄苦之声,反而是情趣无限,尽显一代才子的风流雅致。这首词就是《南歌子 感旧》。

南歌子·感旧 苏轼(宋)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81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给第二任妻子王润之的。该词上阕主写离情以及双方心中互相思念心生愁绪。开篇首句“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化用了两位前人的诗句:韩愈《感春五首》中的“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外还应用了倒装的语序,正确顺序应是“谁云寸恨端,绵绵岂易裁?”意思是说:谁说离别的愁绪很快就会消失,它绵绵不绝,根本难以裁剪?此句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布匹,用语巧妙,将作者心中对妻子的思念写地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上片第二句“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作者由自己的相思之苦联想到妻子此时也正在思念自己,心中也是一片忧愁。王润之自去年二月苏轼被送入大牢到今天贬谪黄州,肯定是整日担惊受怕,忧虑不堪,有大半年都愁眉不展了。她一个人要照顾一大家子人,还要日夜担心苏轼的安危。丈夫不在身边,心中苦楚无处诉说,唯有清风明月相伴。漫漫长夜,谁能猜得到她心里有多苦呢?“眉绿“指女子深色的眉,“眉绿未展”暗言妻子心中忧愁,愁眉不展。一个“猜”字极言妻子心中愁苦之深,又无人可以倾诉。想到此,苏轼也很是伤怀!

下阙由悲到喜,用景色的变化来暗示词人情绪的变化作者苦中作乐,备酒酬歌等待妻子归来,尽显一代才子的风流雅致。第一句“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是说:春雨一场接着一场的到来,冬天还未褪去的寒冷逐渐消解了,温暖的春风也轻轻地吹拂起来,吹暖了家里的冷锅冷灶。这一切都预示着苏轼一家的好日子要来了。一“消”一“到”就把时节的变化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变化。那么,等待王润之的是什么了?

在下阙第二句中,作者说“尊前一曲为谁哉?”是说作者对着一杯美酒,高歌一曲,这曲子是为谁唱的了?原来,苏轼迎接妻子的是一杯美酒和一曲清歌啊。“为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面对将要来黄州和自己团员的妻子,苏轼没有华屋大厦,也没有美味珍馐,他能够给妻子的只是一薄酒和一曲清歌。这些礼物在现代人看来,过于寒碜,可是在古人眼中,却是情趣无限,尽显一代才子的风流雅致。3个月后,王润之在苏辙的陪同下,终于与苏轼在黄州团员,至此夫妻重聚,眉绿展开,这一曲清歌当唱于樽前!

人常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眼来时各自飞。可是,在无情的世界里,也有夫妻深情地活着爱着守候着,苏轼和汪润之就是如此。而且,夫妻两人相伴的这十几年正是苏轼最失意最坎坷的时光。可是因为苏轼的“乐观和旷达”,因为夫妻二人的相知与相守,风雨最大的时候,他们依旧时常见到最美丽的彩虹。苏轼是一代才子,苏轼的风流雅致,苏轼对妻子的一腔深情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闪耀的一颗星辰。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