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伟天英 2019-04-27

正规的壶底,应是与全壶一气贯通的。

壶底可分为平底,一捺底,加底,钉足底。

平底:在壶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补,手法简单,茶壶安置也最稳妥。

平底也称为自身底,形制拙朴,结构简洁明快,看似简单朴素,工艺确难。

烧制后不易变形,不起翘,方能修得正果,是比较少见的壶底造型。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一捺底:是紫砂壶特有的样式,其形式犹如在皮球上稍稍用力按捺一下,使原来的球面瘪陷成一个凹窝。凹窝的四周就成为足。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一捺底也叫罗汉底,“捺”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壶底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向内里伸展,又表明此底是按捺而成。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一捺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种式样,原因在于,紫砂一般不上釉,没有烧成时粘黏到棚板或者匣钵上的忧虑。

在处理圆形器紫砂壶上,一捺底十分贴切,显示出干净、利落、洗练、灵巧的紫砂壶底部形态。

加底:也有一种说法叫“假底”,从制作手法上,分为圈足和挖足两种,制作壶胚的时候,如果是在底面上附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边之一圈为壶足的,这种叫做挖足。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如果不是直接贴泥片,是直接另作的圈形贴附到壶底做为壶足的则叫圈足。

在接法上,也分为明接和暗接两种,加底与壶体身筒连成一体,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独立性,为暗接,或者叫暗加;加底明显凸出身筒轮廓之外,有相对独立性的,为明接,或者叫明加。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钉足底:是一大类常见的壶底形式,适合在上小下大的紫砂壶造型中应用,来源于青铜器的鼎足或者其他式样的足。

圆器多用三钉足,方器多用四钉足。钉足形状有短柱、圆柱(锥)、云肩(如意)等。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钉足讲究稳而不滞,要有灵气,不死板。

其形状,以及尺寸的高、矮,粗、细,要与壶体相和谐。

最为常见的为滴水足,就是像一滴水要从球面上落下的样子,追求的还是自然之态。

被忽略的壶底隐处,其实大有讲究

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和反复的推敲,使一些经典壶的壶底有了“定律”。

如钟形壶内置假圈足,而报春壶外置明圈足;如石瓢壶底鼎立三足,而传炉壶底并立四脚;如供春壶不规则的榴皮内凹成桔底,而南瓜壶有条理的瓜楞线相聚向瓜脐。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证”。

从最初的壶底光秃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

所以正确读出“身份证”所发出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该壶真伪的有利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