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圭步斋 2019-04-27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王珣《伯远帖》

读《伯远帖》

文/冯勇

王珣《伯远帖》,纸本,行书,计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珣是东晋王家子弟,书法风格与其叔父王羲之、堂兄王献之类似,翩翩有种风流气骨。《伯远帖》书风在羲、献之间,清人姚鼐称此帖“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勾画了一幅元气淋漓、烟云氤氲的清丽气象。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从全篇来看,此帖5行,每行9至10字,行字数基本相同,无大开大合,但整体爽秀飘荡,姿媚横生。此帖开头“珣顿首顿首”为浓墨重字,估计是发笔蘸墨不知轻重,非有意如此,“珣顿”两字是行书,“首顿首”三字却写成了草书,有引带,有断开,有功夫,有情调。第一行由于两个“首“字的草写,”业情“两字的压缩,使得整行疏密有致、气息贯通。第二行上半部分的字字势修长,纵向取势,想来写”群从之宝“时心情欣悦;下半部分的字字势宽扁,横向取势,想来写”自以赢患“时心情沉痛,喜悦时书写爽利,沉痛时书写矜庄,心情的不同,故有字间的参差茂密。第三行 “志在悠游”四字,一反上行收笔处的低沉,情感喷薄而出,字势方正宽博,“此出意”三字却生拙收敛,心情压抑。第四行“分别如昨,永为畴古”,心情悲痛不可遏制,虽单字仍是独立不相连续,但字势已撑开,笔势激荡,有风骚之意。第五行字势平稳,情感归于冲淡平静。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董其昌题跋

从用笔来看,此帖中、侧锋并用,如“远”、“别”、“峤”等字,爽利洒脱、侧锋急扫。线条转折处多用方笔,或是圆中寓方,如“从”、“患”、“自”等字,转时有停驻,折时劲爽,动感十足,可想见运笔时斩钉截铁,一片神行。“此”字的折笔有一个明显的方切动作,行笔向下,继而往右下铺锋,提笔后笔锋凝聚,中锋往右,一笔之中有层次、有轻重、有缓急。“别”字以圆为主,最后一笔承上一笔画之余韵,一拓直下,侧锋铺毫,饶有意趣。“期”字右边折笔有停顿,好像另外起笔,或是书写时心神恍惚,为外物所扰,但仍然笔势开张,神采奕奕,别有风味。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明朝王肯堂题跋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明朝王肯堂题跋

从结字来看,此帖气宇轩昂,精神洒落,富优美感。有些字形方正的字亦有巧思,如“游”、两个“远”等字,走之底起笔相似,但收笔或轻缓、或迟重、或潇洒;有些复杂的字着意减省,如“宝”字的内部紧密而坚实,下部的“贝”行笔减省成了三角形,而最后的两点断开,节奏明了,卓有余裕;有些字移易位置,缩减笔画,制造陌生感,如“永”字的中间疏朗,两边拉开,“畴”字挤压在小空间里,“以”字左右拉开距离,第一个“不”字上部伸展,收笔盘旋腾挪,如钢筋铁骨,“群”字纵长,下部三横几不可辨,“伯”字不仅左右拉开距离,左边笔画缩为两点且也拉开距离,令人有字外之想。此帖结字疏密欹正,短长俯仰,各随其势,虽夸张但不突兀。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乾隆绘《枯枝文石图》

启功先生说“王帖惟余伯远真”,是说东晋王氏一门书法,只有《伯远帖》是真迹,其余都是唐人摹本。王珣在世时书名不甚高,竟还比不上其弟王珉,但在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原因是有此真迹传世。《伯远帖》跟二王摹本相较,线条稍欠火候,结字亦有雕疏之感,但因为是真迹,见者莫不心动。董其昌在帖后题跋云“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感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乾隆帝甚爱重《伯远帖》,把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一起藏于养心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希堂”。书名不著的王珣因《伯远帖》真迹而名留千古,何其幸运

(2019年4月27日于长沙)

王帖惟余《伯远》真——东晋王氏书法唯一真迹

《伯远帖》全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