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再多问一个WHY

 黄元章3355 2019-04-27

请再多问一个WHY

前两天有位技术项目经理分享项目的经验教训,说在他的项目运行过程中,客户提出一个需求,希望实现某技术方案,当时他立即问了相关工程师,该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得到的答复均是不能做,就回绝客户了。但是,后来这位同事的主管过问,主管经验很丰富,知道其实是有其他项目实现过了的。虽然后来方案实施了,但是已经错过最佳技术方案确定阶段,后期推翻重来,导致项目后期赶工。那位可爱的技术项目经理一脸无辜,“我当时问了两遍呢,谁知道。。。”

请再多问一个WHY

最近还遇到一个事例,关于一个新技术特征,前不久该技术负责人发邮件要求所有项目经理在数据平台中填入相关数据,总部平台设置截止日是3月底。然后在催促了两次后,仍然没有任何动静。等事后我们问这位接口人,为什么是3月底?为什么这么紧迫?这个接口人,没能给出清晰的回答。当然也就不知道如果延误,后果将会怎样。可想而知,此事当然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行动了。那位接口人同样表现出不解,说,“我邮件催了两回,大家没响应,真是surprise。。。”

请再多问一个WHY

这两个例子,前一个是技术类的问题因得到无效答复导致项目绕了弯路,后一个是非技术类的时间限制来由不明确导致事情推进不奏效。看似好像没啥关系,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事人都满足于第一次得到的答复,未能求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然后想当然地分配下一步工作了。而且当事人都深觉自己很委屈,没做错什么呀,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做工程项目,跟带兵打仗非常相似,情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要素。那么,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如果盲目假设情报准确可靠、拿来就用,就可能延误战机或错误行动,甚至付出惨痛代价。永远不满足于第一个答案,多问一句为什么,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规避一些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让我们自己获得一次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我这么说,是有理论依据的。信息论之父香农(C.E.Shannon)提出,信息(知识)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根据信息理论,通过不断地问“是不是”,你能了解整个世界。以12个球有一个球的质量和其他11个球不一样为例,我们最少需要多少次称重就能找出来呢?答案是3次,即每次筛掉一半的球。所以如何组织问题让我们快速有效逼近真相,非常关键,是一门学问。我甚至猜测,工业界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方法论中的第一步,即运用IS和IS NOT,来先做信息筛查、厘清问题的描述,其背后也有信息论的身影。

请再多问一个WHY

然而,回到现实工作中,由于项目时间紧迫,往往不容许我们对每一个信息的可靠度都这么较真。当我们没有先验知识,怎么知道得到的信息是否足以作为我们判断下一步行动的条件?什么时候需要考虑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呢?我的心得是,这个时候主要得看信息提供者的“靠谱程度”(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用了这个表述,不过是中性的,丝毫没有贬义),而靠谱程度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参数是客观上对方经验是否丰富,另一个参数是主观上对方的思维方式。所以,每一个项目经理对什么人在什么话题上的靠谱程度要有天然的敏感性和清楚的把握(所以项目管理其实到最后是一门艺术!)。

一种典型情况是由于经验少带来的“不靠谱”,当对方只是抛出一个结论,没有条件,你就要留意了(因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可以证伪的,即在有些条件下是不正确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么你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当你得不到更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又很关键,你就要寻求同行资深人士的参考说法,或者找其他项目有没有遇到过此类问题。就拿上面第一个例子,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不能实现?要符合哪些条件之后才能实现?

还有一种典型情况,是对方思维模式带来的“不靠谱”,比如当你听到对方是这样陈述一个依据的:“反正流程就是这样定的”,“反正专家就是这样说的”,“反正总部平台这样说的”——这个时候,你就要留意了。就拿上面的第二个例子,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是3月底不是4月底?错过3月底会怎样?如果答不上来,很可能对方对这个信息只是简单转述、人云亦云,没有做过自己太多的思考和甄别。那么我们就需要推敲其真实性合理性了。

请再多问一个WHY

对于我们推动项目的每个人而言,每天处理大量的信息,适当的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不满足于第一个答复的能力,就是团队有序高效完成项目、少走弯路的致胜秘诀。也是一切针对现状进行不断改善、优化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原动力。遗憾的是,我的观察是,现在真正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仍然占极小部分人,这可能和过去的传统教育有关。但是,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很多行业会消失,很多行业会有新的机会。那些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上的搬运工,都应该有危机感。所以,不仅是项目经理,包括从事研发或应用的工程师,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追求对事物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者去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即使对方是名人或权威,都不应该去全盘地接受盲目跟随,而是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最后借用雷军在为《信息简史》一书作的序中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投身信息产业的怀抱快三十年了,我有时也在想:信息何以会具备如此强大的力量?在这三十年间,信息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能量,它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之前五千年的财富总和,但“信息”依然是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含义模糊的词。信息是人的镜子,它在技术更新与模式兴替中展现出变化万端的色彩。但我们回视人的心灵,却发现它在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科技的互联网”不能描述信息的全部,信息只有作用于思维,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