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在干什么?

 择日南飞 2019-04-28

WHAT?

有人说,大脑是人体最大的“性器官”,于是问题就来了,大脑到底干了什么?其实,不管是在xx时,还是在阅读时,还还是在阅读xx时,大脑都在干着同一件事情:基模认知。

所谓基模,郭庆光老师在他的书《传播学教程》中作出了如下解释:

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认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的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什么?说人话?简单来说,我们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大脑正在用以往的经验去认识这个新事物,之后这个新事物又变成了“以往的经验”,重点是,没有“以往的经验”作为认知基础,我们就不能好好儿地认知。“基”指的是“过去的经验”,“模”指的是“过去的经验”在脑海中形成的图示、组块而组成的知识体系(模型)。

WHICH?

于是我神奇地发现,在阅读心理学里,阅读过程也被认为是基模在形成和作用的过程,正如王翠萍老师在她的论文《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中所说:

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读者的头脑不是一块被动地供外部意义投映的空白银幕,而是一个储存了大量图式(schema)的能动的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信息驱动 (信息由书面移向大脑)和概念驱动 (大脑中已有图式附着于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发生,相互作用,读者一方面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新信息,一方面迅速调集已有图式与正在挖掘的含意联系起来,做出比较、选择、综合和推论,通过验证、补充或否定、修正等来完成对篇章的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讲,篇章图式一旦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将帮助读者先验地感知图式的各种组合要素与要素所在的位置,迅速整合文章主题,提高解读效率。

正如屏幕前的你在脑海中演绎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类似“知识树”的基模的成长过程,用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去融合在书本中汲取的知识结晶。

HOW?

很多人认为(包括我),大脑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只是一块“硬盘”,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其中的决定性参数,因此苦苦寻求提高记忆效率的“灵丹妙药”和“武功秘籍”。于是当我发现基模的时候,才猛然发现,阅读抑或学习是一个与大脑沟通的过程,一个与“自我”沟通的过程,只有当你和“自我”打好交道,回忆以前的经验所得,才能和“作者”打好交道,将所学所闻变成自己的东西。

采铜老师在他的直播课“打造个人知识系统”中说到,阅读就是把别人的整体知识框架打破,一点点在我们脑海重构,打造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系统,随便捧起一本书从头到尾死命背使劲啃是没用的,那是一个体系的东西,一口气吞不下。

这时聪(da)明 (wu)的笔者认识到,阅读一本书时——

首重体系,先把握该书的框架,了解到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可以从目录和序言中窥知其貌,确定该书用何种程度去阅读(精读、粗览),确定该书是否能回答你的问题、是否与你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关联;

二重互动,与大脑中的经验对话,用经验或案例去理解书中晦涩的内容,与前后文互动,用前文的知识去理解后文的说法,加深印象;

三重总结,在读完一个章节后,用自己的话在心里简要复述一下,在阅读的过程中着重该书在脑海里的知识结构梳理和重建,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MORE?

着重声明,这真不是篇论文?

Ⅰ对阅读心理学感兴趣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张必隐老师的同名著作《阅读心理学》

Ⅱ对基模理论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去看看郭庆光老师的著作《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参见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Ⅲ对王翠萍老师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一文感兴趣的小可爱们可以去中国知网搜一搜

Ⅳ对采铜老师的直播课“打造个人知识系统”感兴趣的小勤奋们可以去红点app关注频道“时间管理,平衡工作与生活”(频道号90),采铜老师还在里头分享了他阅读的窍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