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英语时,我走过的弯路

 电灯一亮 2019-04-28

本文有感于王宗炎教授的一篇文章《学英语时,我走过的弯路》。文中提到了5点,每一点都可以单独展开成文。

学英语时,我走过的弯路

图片来源网络

王宗炎教授是英语语言学家,致力于英汉语言比较研究,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王先生著作甚丰,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是国内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之一。

《学英语时,我走过的弯路》

文 | 王宗炎

学英语,不知道有什么捷径没有,可是我走过不少弯路。下边分五个问题来讲。

一,学英语,要花很大力气学语音吗?

我是20年代进中学的,我的英语老师-小白脸,金丝眼镜,颇有点洋派头-阅读能力不错,课时念起书来,一派中国腔,每个词,每个音节都念得清清楚楚。当时我很喜欢听他的课,但是听惯以后,突然来了一位加拿大籍老师,她的英语我就是听不懂。例如她把 tell us 说成 tellers, 而我们的中国老师念法总是 tell us ,每个音节同样地响亮。

现在中学课本都讲发音规则和国际音标,这一点比先前进步很多。可是懂了音标,记得了音标,并不等于分清了音值。现在很多人都知道 sit/seat, pull/pool, bed/bad, face/fish, ship/sheep 的音标和含义,可是你能分辨并正确地发出这些不同的音吗?因此只注意拼写而不注意发音,这条弯路希望大家不要再走。

二,学英语,是否要有一本好词典?有了好词典,是否就能使用它解决词汇问题?

现在的学生,用的是什么词典?它的可靠性如何?在使用词典之前,学生们是否把它的前言,例句说明,注音说明等等都仔细看过?如果是双解的,他们是否知道,学英语单词含义,用注释英语来讲解英语单词要比汉语来的容易些,准确些,而且双解词典会不会只看汉语解释?学生们是否觉得看看释义,讲的通就够了,而不知道其实在一个词条里面,例证比释义更为重要?例如 glorious “光荣的”,但是它还有“极好的”“可爱的”意思。可是要记住了glorious sunshine, glorious weather, glorious rainbow in the air. 这样的例子,就很容易立即理解这个单词。

三,学英语,是否必须读文学?是否应限于文学作品?

我的观点是为文学而学英语,这不能反对,然而这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为科技而学英语,为实用而学英语,这条路走的人必然越来越多。

四,英语要精读么?

关于读书,关于学英语,我仍然觉得Francis Bacon的话是正确的:“有的书只要尝尝味道,有的书要正本吞下,还有少数的书要咀嚼和消化。”如果咀嚼和消化不是精读,那是什么?

五,学英语或者学文学,也要学一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吗?

英国人口中的Asians多半指来自南亚的人,但是美国人所谓的Asians多半指来自东亚的人。我们听到“工党”二字,可能会以为是无产阶级的组织,可是英国的Labour Party,有些重要成员却是贵族。

我们说government,想到的是政府部门,可是美国人却是包含议会和法院。望文生义,以为已经听懂看懂,其实对不上号。

学英语,既要在语言之内来学,也要在语言之外——在社会背景中,在传达媒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历史中——来学,这是我在长期走弯路之后悟出来的一条道理,希望大家也来考虑考虑。

一、

非常赞成第一句话,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真的没有总结出有什么学英语的捷径。

每当有人问我,有没有什么学习英语的方法?

我会说,要掌握一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无非就日积月累,别无他法。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其实回答得有点不负责任,但我是真的总结不出什么具体的方法。

某某速成班,七天见效,一小时记1000单词,诸如此类,我没有去试过,不知成效如何,不置可否。

二、

语音语调困扰了不少人。

很多情况下,小初高老师的发音会影响我们的发音,这涉及到大教育环境下的师资问题。

要是幸运,碰上了发音比较地道的英语老师,那我们学到的发音很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读本科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发音很好听。她说是因为读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的发音很好听,受了英语老师的影响。

读大一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语音课,就是为了纠正发音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发音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还有很明显的地方口音。

如何在大的环境下,让自己的语音听起来舒服一些。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模仿,模仿标准的英音或美音。

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跟我说几句英语。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他们的发音听起来很舒服。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回答就是看剧的时候学会的。

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合自身的词典,必然大有裨益。

可以养成查阅英英词典的习惯,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论是纸质词典还是电子词典。

有人说,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不同基础水平的人,用到的词典是不同的。可以由汉英(英汉)词典、英汉双解词典向英英词典过渡。

这不无道理,但也无需完全按这种渐进的方法,越早适应英英释义越好。

英英词典能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study 和 research 译为“研究”时,看不出有任何区别,而用英语释义,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Study: a thorough enquiry into a particular subject, esp, including a piece of writing on it;

research: serious and detailed study of a subject, that is aimed at learning new facts, scientific laws, testing ideas, etc.

英英词典提供了地道的注解和例句,相当于在源语语境下学习。因此,也有人说词典不仅可查,也可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依靠母语,使用英汉词典,在完成初级阶段之后,可尽可能把自己丢进纯英语环境中,潜移默化。

四、

看什么类型的书籍,我觉得以个人爱好为主。只要你喜欢文学,享受阅读的过程,那就可以去读。

你觉得长篇英语原著比较难啃,可以读短篇故事集,一切根据个人舒适喜好。

精读浅读,也由你个人决定。

他人告诉你这本书需要精读,但是你不喜欢,再怎么读也是一种折磨。

反之,他人觉得这本书只需浅尝辄止,而你恰巧爱不释手,那你就精读。

精读的过程可以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说,最近看到了一个句子,是外刊上描写高考时,中国家长焦虑万分地在考场外等待的情景:

A red banner above the barrier declared the school a 'National unified gaokao examination point'. At the first sign of movement inside, the parents pushed in closer,cranning their necks to spot their children emerging.

最早认识crane一词时,是名词,意为“鹤”。现在看到这个句子,脑中浮现出家长像“鹤”一样伸长脖子,向考场张望的景象。

立马就记住了“crane”用作动词,译为“伸长”、“探头”的具体语境,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知道该如何地道地表达了。

另外,等哪天你对英语没有抵触心理、不心生厌烦,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完一篇文章时,我觉得英语水平就比较高了。

五、

既要在语言之内来学,也要在语言之外来学。

初高中学习英语,我们太多地关注语言本身,记单词、背句型、学语法、背短文,饱受折磨,但是这又是应试教育避免不了的。

脱离了这些,英语成绩就不理想,也因此可能没法考上理想的大学。

但英语知识,绝非我们初高中学到的那些,也绝非语言本身。

将英语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历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语言霸权、语言殖民、语言与民族独立、语言与文化。

抛开语言本身的桎梏,去了解语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