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世界】汉代画像石中“祈雨”图像溯源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4-28


文 _ 杜晓君

首都博物馆

    内容提要:本文从现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汉代画像石图案中,通过对图像的解读、比较与研究,溯源约两千年前祈雨图像的原始宗教起点,说明在中国农业社会经济形态中,祈雨仪式对农民有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关键词:汉画像石;祈雨图;雷公;雨师;风伯;电母

    目前所知最早的“祈雨”图像出现在距今约两千年前东汉画像石上。古人祈雨,一般用土龙晒太阳,加上神秘仪式和咒语。我们找到的这几张与祈雨题材相关的图像,多配置在墓室中室顶部,表达的是汉代人对自然神权威的膜拜,很难断定这就是当时一种祈雨仪式图像记录。但是,当今天分析清代龙王庙壁画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题材的组合,还是神仙的造型,都是如此相近。祈雨是不发达的原始农业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人们对上天进行降雨祈祷,也就形成对天神的崇拜。所以,推测汉代画像石中的雷公、风伯、雨师、电神、龙神应是清代龙王庙诸雨神的起源。“祈雨图”题材辨识应考虑有以下几种:

图1 《祈雨图》拓本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打雷下雨,滋润万物,乃属自然现象,祈雨是古代人们生产劳动中的一件大事。所以,神话中的雷公应是祈雨之神。雷公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1] 汉代画像石中雷公图像以击鼓为特征,“雷,天之鼓也” [2] 。雷公的形象是“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击之音也……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著翼” [3] 。在汉代图像中,雷公形象有人首双翅者、熊面兽身者、鬼面人身者,也有官吏装束等多种形象,最后演变为常见的鬼面、鸟喙、人身的击鼓形象。

    雨师,多与风伯在一起出现。在刘向《列仙传》中,雨师就是赤松子。传说赤松子曾经是神农氏雨师,专门负责布雨施霖。“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4] 《山海经》记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5] 汉代画像石中的雨师,以手中持陶罐向下倾水为特征。

图2 《雷神图》拓本

    风伯,其图像必定是仙人口中吹风气。《淮南子》曰:“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 [6] 高诱注曰:“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也。”远古人们对日月星辰有自然崇拜,箕星是二十八宿之东方七宿最后一宿,箕宿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所以将箕宿引为风神。

    电神,初由雷公一神兼司雷、电二职,后有电父一词,大约在唐宋之后,出现电母一词,与雷公配为夫妇一对。《宋史》记录政和大驾卤簿“龙旗队”中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7] 。“风雷雨电四者,……如今之塑者耶?……雷取象于震,震则巽之对也,故有雷公、电母之称,巽为长女,其像妇人而已。” [8]元代有记录:“电母旗画,神人为女子形, 衣、朱裳、白袴,两手运光。” [9]清代民间将“电母”塑成女子容貌,两手持圆镜或铜钹。

图3 《雷公出行图》拓本

    龙神,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神,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控人间。《礼仪》中有“土龙致雨”的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10] ,遇大旱用土龙招雨,为祈雨主神。佛教典籍中“龙王”概念的传入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很大,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中就有龙王经,如晋太康六年(285)的《海龙王经》。“五龙王”源于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引入五色、五方的概念,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唐宋以后,“龙王”演变成身着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员骑龙或者骑马的形象。

    目前查阅到十几幅与祈雨有关的画像石资料,选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七幅图像介绍如下。

一、南阳王庄《祈雨图》 [11]

    南阳王庄《祈雨图》(图1,原名《天帝出行图》),1983年4月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王庄汉墓出土,尺寸50厘米×170厘米,画面上层刻三神人共拽引一辆五轮车,轮子用横杠连接。一神驭之,可辨鬼面,下穿长裙,双手挽缰,呈站立躬身状。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冠顶饰长羽,上衣下裙,躬身。车后随风伯,鬼面,半裸,双腿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层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头发后扬,双手端罐往人间倾倒雨水。

图4 《雷神出行图》拓本

    关于画面中的这辆车,书中解释为“五星车”:“五星相连作轮,五星为玉帝星座。”仔细观察,发现有四个圆轮,大小一致,有横杠连接。车上两神中间一椭圆形比四轮要大,怀疑是鼓。但也有另外的疑问,汉代常见雷公鼓车一般是建鼓车,车中间竖杆支鼓,鼓上有旗幡。这里完全不是。所以,暂从“五星车”一说,雷公身份不能确定。但是,风伯、雨师特征明显,属于祈雨题材。

二、徐州红楼祠堂《雷神图》 [12]

    徐州红楼祠堂《雷神图》(图2),1957年出土于徐州铜山县红楼祠堂,为顶盖石,尺寸110厘米×210厘米。画面分前后两个部分,右侧为前部分。

图5 《雷公虎车图》拓本

    下层:二位神仙。前者为电神,头戴小帽,躯半裸,短裙,赤足,双臂张开,双手持帛带下垂,帛带端头为圆形,似在击钹。后者用绳索拖着五鼓的神仙,上身半裸,下身短裤,赤足,脚下为云气。身前有一条游龙,张口立起,与神仙相对。

    上层:共三位。前者回身而立,头戴高冠,身穿长襦宽袖袍,足穿鞋,双手捧一长颈圆腹壶,喇叭壶口中似有一股仙气冒出。下端为持罐雨师,高冠,身穿襦袍,半跪姿,足穿鞋,手持罐倾水。其上方一神龟口中吐火,人首侧面,戴小冠,长颈有鳞,椭圆形龟背,前臂长,持喇叭火筒,筒口有火焰冒出。其下有一只神龟驮之。再后为骑象的象奴,手持驯象长钩。

图6 《雷神出行图》拓本

    左侧为画面中心,有龙车和鱼车二辆,下为三奔龙驾车,车上有熊击打建鼓。上为三条大鱼驾车,驭手为羽人,车厢里坐着一位头顶大鱼的神仙。两条盘蛇为车轮。车后有两位仙人,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双手相拱,面面相对。

    这幅图中,老熊坐龙车击鼓、雨师抱罐、五鼓相连等题材都应属于祈雨内容。

    关于这幅画像石,还有两种解释如下:

    1.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1985年版)解释:“《百戏图》,前有一引导,伎人表演和驯象,后有鱼车、龙车等。”

    2.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2017年版)认为是表现《西京赋》“总会仙倡”的内容,属神仙出游的化装表演。一人着丽服站立,手持火炬者为演出的指挥者。一位吹喇叭吐火者(吞刀吐火),一位双手持瓶倒出水注者(画地成川)。力士扛拉五石鼓(转石成雷),一持象钩驯象者(白象行孕,垂鼻辚囷)。鱼车上顶鱼者是雨师,龙车上击鼓者是老虎。 [13]

作者应是辨识有误,误将熊认作虎。“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 [14] 罴,棕熊的古称。

三、徐州红楼祠堂《雷公出行图》 [15]

    徐州红楼祠堂《雷公出行图》(图3),尺寸123厘米×289厘米,1957年出土于铜山县红楼祠堂,顶盖石。画面前有一女性形象,发梳双髻,张口吐气,双手按腹,身着女装,交领衫,胸部有密线条的同心圆,似表现为乳房;下着条纹花短裙,裙至膝,露小腿,赤足。如果是风伯,应为男装戴冠着襦袍,但这里是双髻短裙,可判定为女像,应为风姨。身后一云车,三奔虎驾辕,车上及车后各置一建鼓,鼓旁各有一只乌龟。车轮为二神龟驮负。老熊交腿盘坐车舆中,执桴击双鼓,即为雷公。画面中还有四足神鱼、禽鸟、骑虎羽人、熊面神兽各一,另有一组三仙人同骑一虎,一只神鸟以及一位仙人做回望状等,左右前后相随。画面最左侧的回望仙人,单髻,着男装,半袖圆领横纹衫,短裤,赤足,双手握帛带舞动,手中无明显的圆形铜钹。但是,其与上面红楼祠堂同出的《雷神图》中五连鼓前面的电神造型基本一致。

图7 《风伯、百戏、车马、人物图》拓本

    此图中熊神为雷公击鼓,三虎驾车,龟为车轮,龟驮建鼓,风姨开道,水中神鱼、水禽、电神等图像均含有祈雨内容。

    这幅画像石还有多种解释,如下:

    1.2018年北京山水美术馆与中国汉画协会举办中国汉画大展,展板中解释:“《雷公出行图》,画面表现了天上仙界的情景。刻有张口按腹的云神,云神后为一云车,三虎驾车,车下有二龟相驮,车上有熊面仙人持桴击鼓。”

    2.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解释:“《百戏图》,内容有‘熊车、龟戏、鱼戏、虎戏和伎人等’。”

    3.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又有另外解释:“一辆虎车上,老虎执桴击鼓,鼓由一只乌龟驮负。车前有风伯吹风,有大雀、乌龟、四腿鱼、持瓶子表演者,做‘画地成川’的表演。”作者把图像比对为汉张衡《西京赋》记载“总会仙倡”中的节目,如“吞刀吐火”“画地成川”“蟾蜍与龟”等魔术。 [16]

    关于上述作者对图像的解读,从目前拓本观察,有三处辨识有误:1.“老虎执桴击鼓”应为熊击鼓;2.“风伯”是女装,应改为“风姨”;3.“手持瓶子的表演者”是双手持帛带,未见瓶子。

图8 雨毕回宫图

四、嘉祥武氏祠《雷神出行图》 [17]

    嘉祥武氏祠《雷神出行图》(图4),乾隆五十一年(1786)山东嘉祥武宅村出土,位于武氏祠左石室屋顶前坡西段,约刻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尺寸129厘米×169厘米。画面一共四层。由下至上,第三层、第四层题材应与祈雨相关。

    第三层,从左侧(图像自身为左右)依次为:

    第一组,为双龙拱虹。双龙弯弓,龙首向下,称为与雨有关的虹,上有一位趴伏者,手中持一个圆形物,应是水罐。持水罐者即为雨师。拱虹下有神人双手各执锤、钻,俯身击打一位披发伏地者。拱虹外有两位神人双手各执锤、钻。

    第二组,车前上方有四位雨师,人面侧首,长发后飘,着长裙,双手抱一个水罐。身后三位雨师,依次为背挎圆底水罐者,戴帽,侧首,双手抱一长方形的物件,身侧斜挎一个长颈平底鼓腹水瓶。其身后有二人,戴帽,短衣短裤,共扛拉一绳。身后又伏一羽人,回首张望。均做奔走状。

    第三组,雷公为人形,头戴高冠,着宽袖襦袍,乘坐云车,执桴击鼓。在车身两侧各置一建鼓,鼓上有幡。云车前有三人用绳索拉拽,三人均着短衣裤,做躬身用力状。

    第四组,风伯,跪坐,张口吹气。二羽人围绕。

    第四层,共三组画面。由左侧起:

    第一组,一人执笏恭立,二人执笏跪迎。

    第二组,以龙驾云车为主画面,龙立姿驾云车,三朵云为车,上托一个圆形鼓,鼓上有一仙人立姿回身。鼓车前后各有两骑羽人骑翼龙奔驰。车后云层内还有两位飞仙。

    第三组,以云车为主,车上二位神人,车中间羽人高大,人首,头戴鸟羽冠,身有双翅。羽人前一小仙为驭手,拉住一龙尾,三条翼龙驾云车奔跑,周围亦有云龙、羽人飞翔。

    画面题材中有龙神驾云车出行,雨师背提水罐,雷公击鼓,风伯吹风,还有双龙成拱虹。这些题材都与祈雨相关。

五、南阳英庄《雷公虎车图》 [18]

    南阳英庄《雷公虎车图》(图5),南阳汉画馆藏。1965年南阳宛城区英庄出土,为前室顶石,尺寸78厘米×147厘米。画像为雷公车,三只翼虎牵引飞奔,凌驾于云气之中。雷公有羽翼,顶戴小冠,冠上有羽毛,坐在羽葆飘扬的鼓车之上。前有羽人驭手,车中立杆,杆上支鼓,杆顶有长幡飘扬。

六、安丘《雷神出行图》 [19]

    安丘《雷神出行图》(图6),原件藏于安丘市博物馆。1959年出土于山东安丘市董家庄,尺寸125厘米×188厘米,刻画于东汉晚期(147—220)。画面左侧以云龙车为前导,车下有云龙作车轮,可辨云朵后有二龙头探出。车上竖有三建鼓,雷神肩生双翼。其座是一只大鸟,可辨鸟头、鸟喙、羽翅。车前有二羽人往前拽车。画面最右侧,车前有五位仙人行走。车上方有一女像,头梳双髻,着长裙,执鞭,应为电母。车后三女执鞭,一女顶圆盆,一男双手执圆形袋状物壶。风伯跪地吹风,再外为日轮三足鸟以及数位仙人。

    这幅图中雷神击鼓鸣雷、风伯吹风催雨、电母鞭击闪电,都应是《祈雨图》的题材。

    与《中国美术全集·山东汉画像石》图一三七解释中有三点不同:1.“车有翼”。经观察,应为鸟座,所以有羽翼。2.雷车下有云和龙,介绍中没有观察到龙的出现。龙是行雨的主神,所以,它的出现很重要。3.雨师持壶的形象还需要再考证,双手持物似壶,但不能确定,故雨师定名须慎重。

七、济宁《风伯、百戏、车马、人物图》

    济宁《风伯、百戏、车马、人物图》(图7),中国汉画大展中山东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一幅拓本,尺寸120厘米×136厘米。百戏图中有“风伯”,口吹大风,形象很容易辨认。但从整体画面内容来看,似与祈雨无关。

    在汉画像石拓本中,还有三幅“风伯吹屋图”,风伯吹屋,顶掀柱折。分别出土于汶上县城关镇先农坛(一幅)、嘉祥县城东北五老漥(二幅《风伯、胡汉交战画像》),这里的“风伯”应该与祈雨无关。 [20]

小结

    从以上汉代画像石拓本图像分析,汉代画像石拓本中的风伯、雷公、电神、龙神形象特点突出鲜明,辨识容易,画面题材组织也是规矩有序,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在一幅被考证为清代遗留的龙王庙(延川县关庄镇关家庄龙王庙)壁画《雨毕回宫图》(图8)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的形象。两千年前的图案与清代龙王庙壁画中的相同题材组合,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通过分析汉代祈雨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农业文化的深厚,龙王祈雨信仰是以一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背景代代相传。汉代祈雨图像与清代龙王庙祈雨壁画题材的类同,是两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45.

[2]初学记:卷一:雷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

[3]论衡:卷第六:雷虚篇[M].长沙:岳麓书社,2015:83.

[4]云笈七签:下册:卷一百八:经传部[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221.

[5]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93.

[6]淮南子:卷一:原道训[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

[7]脱脱,阿鲁图,等.宋史:第十一册: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仪卫四[G].北京:中华书局,1985:3424.

[8]七修类稿:卷四:天地类四[G].

[9]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七[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3657.

[10]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59.

[11]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第六册[G].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26.

[12]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13]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228.

[14]张衡.西京赋[G]//萧统.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002:37.

[15]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16]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228.

[17]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第一册[G].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63.

[18]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第六册[G].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40.

[19]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第一册[G].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00.

[20]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第二册[G].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0,31.

《书画世界》2019年杂志征订启动
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发行:合肥市邮局
定价:国内人民币48元 境外:18美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6109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99/J
国内邮发代号:26-95

海外发行代号:6442BM    

官方微信:shsjz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