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5)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罾事物语 2020-12-01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5)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王东海

【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注释】浮为在表之邪,数则为热,为表有热邪,应当发热,而反如冷水洒其身而恶寒,盖恶寒者,体表已感外邪也,发热,一处经络气血壅滞而化热,则脉数也,若身上痛有定处,则当发痈疽也。

【原文】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注释】痈者,壅也,气血壅塞而为肿;疽者,阻也,壅与肿一意也。痈由外感六气之邪,因人之经络稍壅滞客之而成。疽属内伤脏腑,则经中气血凝滞而招外邪相因而成,其因在内,其形在外,亦有在内者,名曰内痈;痈脓之成与否,以手掩痈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以热能化物,寒不化物也。

【原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注释】肠痈者,肠内生痈也,无论大、小二肠,皆能生痈。其身甲错者,张锡纯先生谓:小肠外皮光润,内多皱褶,其中尖粒甚密,以吸收食物精微成化血液,小肠受病,失其功用,或血液凝结成痈,不荣于外而皮肤甲错也;腹皮急者,痈肿处之腹皮紧急也,外按痈之处濡软有肿起之状,其人平素而无积聚在内,不关外邪,其身不热,如此之证,知为肠内有痈脓也。

【原文】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一名苦菜)。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方解】薏苡色白甘淡微寒,入手足阳明太阴经腑,甘能养正,淡能渗湿,寒能清热以治湿热凝结之肠痈;附子辛热以开寒湿之凝结;败酱苦寒,破凝血排脓解毒,在肠痈之因,由湿热凝结而成,湿属阴邪,若未化热者,则湿重热微,未得阳和之化者,则凝结之痈肿难消。此方治肠痈未成脓者即散,已成脓而难溃者即溃也。

【原文】肠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注释】肠痈之证,内肿而外形亦肿,其处痞满,内有痈肿,按之则痛。大肠痈证,大便坠胀;小肠痈则小便赤涩。时时发热者,气滞血凝郁而为热也,内热外蒸,则自汗而恶寒也;脉迟紧尚属阴气之凝而脓未成,其证尚实,可下之,宜大黄牡丹汤。脉洪数有热化脓,脓成则虚也,故不可下。

【原文】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芒硝三合、瓜蒌子半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脓,如无脓当下血。

【方解】大黄大苦大寒,色黄能破血泻热开结;丹皮、桃仁亦破瘀行血;芒硝《医宗金鉴》.《外科.肠痈篇》内用硝石,取消散之力倍于芒硝;瓜子有的用瓜蒌子、有的用冬瓜子者,但冬瓜子味薄力微,不如蒌仁之苦泄也。

【原文】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伤,亡血故也。

【注释】寸口脉微细乃涩滞不流利,因亡血而经中血少而流行艰也,若大汗岀者亦如此。若未汗出而得此脉而身有金疮者,知亡血所致也。寸口主外失血也,内失血者,则尺中微涩也。

【原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释】王不留行散,可内服,亦可外敷之药也。

【原文】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捣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方解】王不留行、蒴藋二药之性略同,其性入血分而善行,桑皮作线可缝金疮,三药多用而烧存性,能行瘀止新血;甘草甘缓解毒止痛;川椒、干姜以散寒凝;黄芩、白芍以清热;厚朴以行滞,故小疮即敷之,大疮即服之;产后亦可服者,药无霸性也;风寒去桑皮者,因甘寒锢闭外邪也。

【原文】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注释】浸淫疮由风湿之邪合而为患,形如黄水疮,蔓延成片,骚痒不止,初起从身躯向四肢者,为自内岀外,邪有外出之机。从四肢向身者,为自外入内也,事难为。

【原文】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注释】黄连粉方脱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