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自由洒脱的女神,她是一位情商超高的女人——孙晴悦。 她曾是央视驻外记者,专访过拉美各国政要,做过一本正经的财经报道,也欢乐地在世界杯球场上手舞足蹈。 二十多岁的年纪,她已经去过了四分之三个地球。年轻,美貌,学识,才华,智慧,气质,以及人们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她统统都拥有。 她走过千山万水,懂得活出自己。这样的榜样值得推荐给大家: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ID:dearqingyue)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01 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
随手发在闺蜜群里,引来一阵感慨。这个世界到底是不一样了,95后的小女生们眼里的世界竟是这个模样的。 她们眼里的事业,爱情,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争取的途径和模式,和对于人生本质的一些信仰,和我们这一代人变得不一样了。 她们从一开始就不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父母给女孩的幻觉里, 她们不再相信女生此生做得最重要的选择就是选择一个好老公, 她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嫁人一劳永逸地过上好的人生, 她们也不再相信一份看上去闲适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保障后半生平安喜乐, 所以她们从一开始就以各种姿态扑上去瓜分这个世界。 02 于是和琳达说,我们好像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在不断地权衡人生的优先级。 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我们学小语种的女生来说,这种权衡显得更为突出。工作其实就分为两种,驻外的和不驻外的。 而其中的区别也大可以很快的来概括。 去海外的工作,大多一去很多年,远赴他乡,长期和家人分开,不确定什么时候回国,不确定回国以后做什么,但听起来激动人心,且收入也比较好。 毕竟对于一个四年学了一门其他国家语言的学生来说,用这门语言工作,去到那个遥远的国家,应该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吧。 留在北京的工作,大多是文字翻译类,大多从进到那个科室开始,就能够看到至少未来十年的模样, 平淡枯燥,反正和激动人心无关,收入也极其普通甚至很低,至少和互联网没法儿比。 但这些工作也有很魔幻吸引人的地方,从毕业开始你就可以拥有一个安稳的北京生活, 可以确定未来将生活在哪里,可以过上工作两三年后顺利结婚生子的生活,如果你想要的话。 再概括一下,老师们会说,去海外的工作,甚至是去非洲,比较适合男生,在北京不用驻外的工作,比较适合女生。 后来呢,后来也几乎就是这么选的。 大多数男生选择了去海外,大多数女生不停地在权衡工作和生活。 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03 但我们通常以为,毕业找工作,我们权衡过这一回以后,我们就一劳永逸了。 我们如果选择了相对安稳轻松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一劳永逸地不再需要权衡了。 但,直到我30岁的这一年,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犯下最大的错误。 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选择了那个相对轻松的工作,我们人生家庭和事业的权衡就结束了。 真相呢? 真相是,作为一个女生,你在后来的每一个节点,这样的权衡几乎就要照单再来一遍, 而每一遍的痛苦程度几乎不亚于你毕业那年的那一次选择。 你毕业那年,即使做出了再怎么挣扎的选择,痛苦程度我现在想来也是还可以,因为当时的我们以为我们需要咬牙选的,只有那一次。 我们不知道,后来我们谈恋爱的时候,男生说他不想姑娘工作那么忙那么拼, 我们需要再权衡即使已经在相对轻松的岗位了,我们又再一次权衡是不是这么轻松的工作,我们也不需要努力糊弄一下就行了, 后来我们结婚了,公婆说女人要以家庭为重,你要生两个孩子,我们需要再权衡是不是要当全职妈妈,以“为了孩子成长好”这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理由, 但再后来,我们看着身边没有选择安稳那条道路的女生, 踩着高跟鞋在男人的世界里呼风唤雨,过上了我们高中大学时候无比憧憬的那种闪闪发光的生活, 我们又再次面临权衡,我们在午夜老公孩子都睡了以后,扪心自问,这就是我们从一开始权衡过所有利弊以后,想要过的生活吗。
04 你知道吗。 其实生活在每一个节点都不会饶过我们。 不是我们在上一个节点选择了所谓的妥协,就能够迎来下一个节点的丰收的。 恰恰相反,你上一个节点忍痛割舍掉的选择,会在下一个节点,下下个节点,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去拷问你的内心。 就像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形容,我觉得贴切无比。 嫁人一定不能嫁给你自己觉得,是他高攀了你的那个男人,哪怕他对你再好都不行。 因为,你会在往后的人生里,一直不甘心,因为你内心深处一直觉得他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的, 这种感觉将伴随终身。 同理,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 和助理姑娘说这些的时候,她们说, 所以姐姐,到底应该怎么选? 05 一个20 女生的优先级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习,工作,恋爱,事业,家庭,到底应该如何排个先后顺序? 我想应该是这么两句话吧。 自己永远优先于男人和家庭 这听上去特别自私,被几乎所有有着圣母情怀的已婚女生所不齿。她们会说一定要有一个人为家庭付出和牺牲,那么为了这个家好,为了孩子好,我愿意这个人是我。 我觉得西方的这句谚语是很精辟的。 Happy wife, happy life. 我们一直没懂的是,其实女生和家庭的关系,也相当于健康和金钱的关系。是1和后面多少个0的关系。 你如果在一个婚姻里,永远优先的是男人和家庭,那么为此带来的负能量,缺乏安全感,疑神疑鬼,和不快乐也会投射到这个家庭。 因为世界上永远都是能量守恒的,你在这一刻忍住的牺牲感,一定会在某一些时刻爆发。 你会用lifetime去权衡,你这么做是否值得。稍有不满,便会怀疑自己,稍有变故,自己的安全感体系也会全盘崩溃。 与其这样,为何不在relationship里,先做好自己呢。 先把自己的生活过明白了,如果除去老公和孩子,你的生活依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你才拥有了你自己的那个1, 那么你才有可能和你的老公孩子配合起来,拥有后面更多的0。 如果你开始就是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0,而没有自己的那个1,那么这个家庭是不可能正向的。 健康永远优先于学习和工作 冯唐在油腻青年里,写到的一点,我特别赞同。 他说,年轻人容易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迷恋肉身”。
冯唐老师当然是一如既往的,有他的风格来形容肉身,哈哈。 但道理一点也不糙。 我们最年轻的时候,在排所有优先级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我们的肉身。它排在所有学习工作谈恋爱后面。 但你要知道,其实说再多财富都好,从出生到死亡,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也就是这个身体, 我们通过控制他,来获得一切其他的身外之物以及体验。 所以,从20岁你就要懂得,肉身是永恒的优先级。 06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和焦虑。 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排清楚20 的优先级。 我们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时候,都临时当下现场再排一遍,我们没有稳定的优先级,没有稳定的价值观, 是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决定,都是妥协过后的,然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只有从一开始就确认好了优先级,你才会越来越踏实, 才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才有可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你要知道,人这一辈子要彻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太难了。 但,我们总要试一试。 晴悦:二十几岁过得光芒万丈。 20岁,她第一次去南半球。 22岁,大学毕业,终于走进了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复兴路11号,去了中央电视台工作。 24岁,当上驻外记者,第一次在保利斯塔的街头拿着cctv台标的话筒说,“央视记者,巴西圣保罗报道”。 26岁,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牙买加、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古巴、智利、巴拿马、苏里南,她走过了一张拉丁美洲的地图。 27岁,创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成为了拥有几十万粉丝的KOL。 28岁,从央视辞职,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 29岁,再次出发去了美国。 她出版了畅销书《二十几岁,没有十年》,写二十几岁自己的故事,写二十几岁身边的男孩女孩,写我们的焦虑和彷徨,写我们的情感和痛苦,写我们求学,工作,恋爱,失恋,写我们的奋斗和勇敢。 今年30岁,创建了自己的一只团队,致力于让所有年轻女孩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生活。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1057、——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