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学习”之十七:如何认清自己?

 木香草堂 2019-04-28
“慧学习”之十七:如何认清自己?

“慧学习”之十七:
如何认清自己?
朱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我们每天看别人多,了解自己少。这让我想起一句“灯下黑”的俗语,说的是我们过去点煤油灯时,灯座四周都能敞亮,唯独灯座下的地方一片漆黑,成了整个房间里最暗之处。
       认清自己最难。在人生的许多关键节点上,我们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首先基于我们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知晓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职场心理学家塔莎·尤里克(Tasha Eurich)在她的新书《自知力》里说,一般的自我认知有两个方面:向内探索和向外探索。向内探索的自我认知是指内省,也就是了解自己本人;而向外探索的自我认知是指正确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乔(Joseph)和韩瑞(Harrington)对于“自我认知”进行了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乔韩窗口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根据自己知不知道、别人知不知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盲目的自我”是指别人知道、你却不知道的自己,比如通过匿名调查,很多朋友都说你“闷骚”,可你之前从未知晓;“秘密的自我”是指别人不知道、你却知道的自己,比如你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一直对朋友守口如瓶的内容;“公开的自我”是指别人知道、你也知道的自己,比如你口才好,擅长演讲,你和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未知的自我”是指别人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自己,对于这方面内容需要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来帮助自己了解。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总结一个“衡量自我五纬度”的模型,即自我的稳定性、灵活度、疆界、力量和组织力。自我稳定性,主要看一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能不能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自我灵活度,主要看一个人是否能够敏感地感知他人,可否及时调整自我状态;自我疆界,主要看一个人的自我可以伸展开的空间大小;自我力量,主要看一个人的人格中蕴含的力量大小;自我组织力,主要看一个人面对挫折时是否具备修复能力。
        认清自己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梳理出一些方法,大家不妨试一试。
        1.MBTI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MBTI理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测试工具,有助于认清自己的性格偏好。
        根据MBTI理论,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个性格偏好,这个偏好可以体现在四个维度上:外向(E)或内向(I)、感觉(S)或直觉(N)、思考(T)或情感(F)、判断(J)或感知(P)。从心理能量维度来看,外向型的人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内向型的人从安静独处中获得能量;从信息获取维度来看,感觉型的人用五感理解真实的世界,直觉型的人用第六感理解抽象世界;从决策方式维度来看,思考型的人用逻辑客观地方式决策,情感型的人用情感和价值观来决策;从生活态度维度来看,判断型的人喜欢事先决定、照计划过得井井有条,感知型的人宁愿灵活应变、在生活中顺其自然。
       这些特性结合起来构成了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类型不存在好坏之分,它只是说明了个体在态度和功能上的倾向,定性而不定量。
       MBTI性格测试,会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你和周围的人有怎样的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同点和差异点会使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哪里和谐,在哪里产生摩擦。类型观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性格和工作匹配度分析、帮助解决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职业发展、影响力的提升和团队合作等等。
       IBM是成功运用MBTI的公司。他们早期开拓印度市场业务时,没人愿意前往。后来,他们针对不同MBTI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动员策略。比如对IF、SE(内向情感、外向感知)型的人,就渲染印度璀璨的文明,和自由发挥空间;对ET、NI(外向思考、内向直觉)型的人,就强调升职加薪,和能力提升。最终,IBM完成了这项工作。
       2.量化自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
       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成为一种新趋势。2008年《连线》杂志的主编 Kevin Kelly和他的编辑 Gary Wolf 第一次提出了 Quantified Self (量化自我)这个词,就是一种通过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比如通过手环等穿戴设备记录每天走的步数和消耗的卡路里,安排减肥需要的运动量,记录睡眠情况来改善睡眠质量等。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老师在得到专栏里,介绍了前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副总裁、微软的旧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戈登·贝尔(Gordon Bell)的量化自我故事。
      戈登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尝试把自己的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比如他在脖子上挂着数码相机,每隔20秒就拍一张照片,还随身携带着录音设备,把所有讲话都录下来。他出门的时候,只要是去过的地方,一定都会用 GPS 设备记录下来。此外他收听的广播电视节目,收看的电视台节目,访问过的每一个网页都被自动记录到电脑里。
       他同时还是彻底的“无纸化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出生以来的所有纸质文件和证书,甚至连电费账单都被记录在电脑里了。当这一切都被完整地数字化以后,戈登可以毫不费力地跟你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他说过的每句话,每一个词,乃至在某一天见过哪些人,和他们说过什么话,对方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服,他都能准确地告诉你。
      这实际上非常彻底地改变了人的记忆方式,因为记忆这东西其实不是很靠谱,不仅会随着时间衰减,很多细节被遗忘,而且很多记忆还会被修饰。但计算机存储设备就不同了,它记录的数据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提升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程度的把控,只要各项身体健康指标被长期记录,我们甚至可以不去医院,因为把数据发到云端,医生或者人工智能就能直接诊断。比如,美国有一家柔性电子的企业叫 MC10,他们做的是一个叫生物印章的技术,能够把可穿戴接在人的皮肤上,记录人的各种生理指标,还被直接发送到云端供医生参考。比如当一个人得了帕金森氏病,他戴上这个设备以后,就能随时地监测,提醒医生和患者病情发展的情况,以便及时地就医。
       3.自我关怀——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万维钢老师在得到《精英日课》第一季专栏里,介绍一个我们在犯错误的情境下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技能,即“自我关怀”。
       我们犯了错,对自己可能有三种态度:自我放纵:我根本不在乎这个错误,你们爱咋咋地;自我怜悯:我充满羞愧,我不行,我这个人就不行;自我关怀:向关心一位朋友那样,关心自己;
       自我关怀是最好的态度,这是能够客观中立地看待自己,如果你的朋友犯了错,你大概不会把他一棍子打死,也不会完全纵容,你最好对事不对人,帮他分析错误——那么对自己也应该如此。
       美国过去曾经流行过“自尊(self-esteem)”教育,让人自己看得起自己,差不多就是不自信的时候假装自信。但是后来很多研究发现,人为的自尊有很多弊端,比如自己会骗自己。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克里斯汀·奈弗(Kristin Neff)教授提出一个理论,说应该用“self-compassion”取代假装式的自尊,这个“self-compassion”就是“自我关怀”。
       所谓“自我关怀”,就是你看自己,应该跟看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一样。我们看朋友总是比看自己更客观,你不会觉得朋友是神,也不会觉得朋友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你不会把他骂的一无是处,你会鼓励他。你会跟他说是人都会犯错误,下次改正就好。那么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所以“自我关怀”就是要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奈弗说,自我关怀能给你自信的所有好处,但是又不会有过度自信的任何坏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掌握的心理技能。
       那怎么掌握这个技能呢?分三步 —— 第一步,鼓励自己,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善于给自己鼓励,要学会用特别温和的语气跟自己说话;第二步,接受自己,你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第三步,面对错误,你要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吸取教训就行。
       4.宇宙学视角——让我们学会谦卑    
       万维钢老师在得到《精英日课》第一季专栏里,介绍了天体物理学家尼克·泰森的故事,以及他的“宇宙学视角”,让我们可以从更大时空尺度上认清自己。
       纽约市某个博物馆曾经放过一个关于宇宙的穹幕电影。观众沉浸其中,以一个假想的视角,从地球出发,飞出太阳系,再飞出银河系,镜头越拉越远,能直观感到宇宙非常非常大,地球非常非常小。
       某常春藤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看了这个影片深受震撼,感觉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他就给泰森写信,说他想用这个影片搞个现场观影调查,研究一下“渺小感”。可是泰森说,我是专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我整天面对宇宙,可是我并没有“渺小感”。我的感受是我是跟宇宙是连接在一起的,我感觉我更自由了。
       这就是泰森提到的宇宙学视角,宇宙学视角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我们谦卑一点,让我们保持把眼光放远的态度,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而存在的。
       如果你观察小孩,小孩总是把身边一点小事儿当成天大的事儿,比如玩具坏了,他就哭闹;膝盖擦破一点皮,他就大喊大叫。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他们经验太少,不知道世界上有比这些大得多的事儿。
       那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也有同样幼稚的想法呢?我们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呢?别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击;别人跟你政治观点不一样,你就想控制。如果你有点宇宙学视角,你可能会觉得人跟人的区别不但不是坏事,反而还值得珍视。
       如果你只看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你慢慢总会认为世界就应该绕着你转,你一定会变得无知和自大。以宇宙学视角待人处事,才能拥有谦虚的美德,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