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8 18:31:55 壹笔·作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以逻辑学中著名的“幸存者偏差”为材料,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这道题目给了我们提示:高考作文命题亦可跨界。而早在 2015 年湖南卷中,作文题就以大树想要去旅行,最终以果实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方式实现梦想的故事为材料,这又涉及作文跨界生物学。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这样的跨界并不鲜见。人教版语文课本必修 5 中,我们就学习了刘易斯·托马斯的科普散文《作为生物的社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将人的社会性活动与动物的群居活动进行类比,以全新的视角警示人们,切勿狂妄自大。 重新审视文章中关于动物的小故事,我们能获得关于人的社会性的更多启示。以这文章为窗口,进一步扩宽思维,我们还可思考人的社会性究竟从何而来,现代社会中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及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人构成人群之后,到底是“乌合之众”,还是能展现出更完美的智慧? 01.人类其实是姗姗来迟的物种 人作为群居性动物,与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有相似性。发现并承认这些相似性,对于刘易斯·托马斯所在的年代来说极为不易,而我们今天则应更进一步,追问发现了相似性之后,人类又该怎么做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原文阅读>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必修5 《作为生物的社会》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微角度·以现代视角审视 作者用描述人类的行为来描绘蚂蚁,主要在于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其实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作者在当年将人与动物类比,引起了极大反响,尽管当时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但立足我们今天的社会,则应该延伸思考,更进一步,探索在发现了人与动物的相似性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来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但人类还需要联合、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 <拓展阅读> 自然的运转并不需要人类 自然有自己调节物种数量的能力。比如:鹿吃树,狼吃鹿,所以鹿的数量不会太多,树的嫩芽就不会被鹿都吃掉。没有狼,树林里野猪、狍子、鹿的数量会不断增长,这些动物会吃掉树林里树木结出的任何果实。尤其是野猪,它们简直是树木果实的追踪器,能把土地上每一个角落中的树木果实都翻出来吃了。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这片林子就后继无树了。树木虽然不能像狼一样吃掉野猪,但也不是吃素的。树木可以联合起来在某一年商量好都不结果,以便饿死这帮吃起来没完没了的家伙。而且,这些树木联合起来所能覆盖的区域能达到几百平方公里。这就是大自然的调节方法。 当然,由于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自然理念,这种树木不结果,饿死野猪的方法不太管用了。因为人类看到野生动物没饭吃会主动喂食。 不过,别小看大自然。饿不死野猪不要紧,大自然会使用更狠的一招:让野猪生病。土壤中的蚯蚓是除树木果实之外,野猪的另一大食物来源。但野猪吃下蚯蚓的同时,也吃下了蚯蚓身上的寄生虫。吃蚯蚓的野猪数量多,被野猪排出体外的寄生虫就多,土壤中有寄生虫的蚯蚓也多了,吃蚯蚓而患病的野猪也跟着不断增多。等到野猪数量减少,寄生虫没有野猪这么肥的宿主,数量也会减少。整个树林里野猪数量又逐渐正常了。 02.关于人群智慧的探讨:“乌合之众”还是“公众群体”? 随着互联网越发深入人们的生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中,使用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相关素材的考生不在少数。但不少考生对“乌合之众”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文字表面,且“乌合之众”的结论较为消极,考生需要对其展开辩证思考。在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作者提到了动物在形成群体之后,智商会得到提高的现象,由此我们便可类比发问,启发思考。 <原文阅读> 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必修 5 《作为生物的社会》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微角度·以动物类比发问 作者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当白蚁形成一个群体时,它们的智慧得到大幅提高。由物及人,这启示我们思考,当人类成为一个群体时,我们的智慧是在提高,还是在降低呢?这个问题与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许多现象相关,我们很容易看到网络中愤怒的人们、反转的新闻。白蚁聚集而变得聪明,以白蚁类比人类,我们可以追问许多。 <拓展阅读> 今天的社会中存在群体智慧的成果吗? 《乌合之众》评价道:“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全看环境如何。”群体的诉求很单一,个体在进入群体后,个人意志被压到最低,极易受暗示(如同催眠),分析能力几乎丧失。而与《乌合之众》相反相成的《群体的智慧》一书认为:多元化的人群有利于激发更多创意和智慧,但如果人群的组成单调、集中、关系密切等,则会群体智慧失效。 “群体智慧”与“乌合之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人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所以互联网天然就会聚集多元化的人群,作为一个工具到现在冠名了这个时代,正是群体智慧的硕果。当然,群体智慧的失效也是屡见不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