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泰阿泰德对于“什么是知识”感到“疑惑”,苏格拉底回答道:“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从上面这个描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异,就是疑惑,就是怀疑。因此在传统哲学中,怀疑成为了哲学的起点,也是传统哲学的逻辑极点。 什么是逻辑极点? 就是它是其所在领域当中,最开始的那个逻辑,是所有其它逻辑的起点和规定。 如科学有科学的逻辑起点,哲学也有哲学的逻辑起点。注意,逻辑极点就是逻辑,只不过它的位置在逻辑中排第一位。 王东岳先生说过:【公理是当时理论的逻辑极点,以此为起点才能建立一个精密的逻辑证明体系。任何一个学说系统都有一个推导的逻辑起点,即我们当时默认的不证自明的公理。惊异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极点。而我从“为什么惊异”追问,显然是一个比惊异还要底层的问题,是前移的新的逻辑极点。】 先生说“为什么惊异”是一个新的逻辑极点,其实是在说,惊异产生的原因是新的逻辑极点。即是说,在惊异之前,还有一个东西,有一个因,这个因,是新的逻辑极点。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惊异=惊=奇=疑。 先有惊异,后有哲思。 先疑,后思。 没有疑,则没有思。 思=思考=理性。 说明疑和思是2个东西,或者说疑和理性是2个东西,且疑在理性之前。 疑也是精神的一个动作,一个操作,一个过程。 既然是过程,那么在疑之后,就会产生一个所疑之物,这个事物,就是问题,或者说疑问。 疑也不是知性,是对知性表象的觉察,在知性之后。 所以,疑是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东西,是一个过渡性的感知逻辑。 知性 -> 疑 -> 理性。 现在先生把疑这个逻辑极点前移了,也就是说,在知和疑之间,还有一个逻辑过程,这是先生找见的一个新的逻辑极点。 这个逻辑过程是什么? 先生在第58章结尾给出了答案,在末尾有这么一段话: 【无论“存在”在形而下实演抑或在形而上虚演,它的演运都受到同一法则的规定,那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的规定。 所以,追问存在的存在者一定是由于自身的弱质而发问,或者说一定是由于自身需要代偿而发问,这就是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要追问存在的原因(请回顾第一章)。】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新的逻辑极点就是:弱化。 即先有一个知性弱化的过程,才需要疑这个过程来代偿。 因此从知性到理性的过程,就变为: 知性 -> 知性弱化 -> 疑 -> 疑弱化 -> 理性 如果把这个逻辑过程继续往后延伸下去, 即当理性进一步弱化后,单凭人脑已经无法处理了,此时就代偿出电脑来处理了。 如果把这个逻辑往前延伸,即寻找新的逻辑极点之前的那个逻辑,会是什么? 也就是必须有此一问:为什么弱化? 这算不算在追问新的逻辑极点? 再提一点,不是说有了怀疑就一定会产生哲思。 同样是怀疑,西方最终产生了宗教和哲科思维,而东方却仅见于道德经有零散终极拷问。可见怀疑是一个很基础的必要条件,还有其它一些条件,才最终促使哲思产生,这是后话了。 另外就是,前面说了逻辑极点已经是最前面的那个逻辑了,那它前面还有知性逻辑啊。而知性前面还有感性逻辑。 这些逻辑都在逻辑极点的前面,这又如何解释? 因为这里面的逻辑,是不同的逻辑阶段。 我前面说的逻辑极点,只是理性逻辑的起点,而非感性或知性逻辑的起点。 而哲思的特点就是理性。 看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我文章标题说的那个底层思维是指什么? |
|
来自: hercules028 > 《王东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