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晨,在一个可以看到海的酒店里醒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享受。 拉开厚厚的挡光窗帘,极目看去,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就是大海。 能看到海涛拍岸,潮水来去。 阳光照进窗边的小茶几。 铺上桌布,摆上茶盘,泡茶,正当时。 正巧几边有一张贵妃椅,现代沙发版的,可以让人舒服在窝在上面,举一杯茶,看一回阳光,发一回呆。 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很庆幸没有穿那些麻布的衣服,太容易皱,如村姑陈此时这般在沙发上滚两圈,全身都会皱得像块抹布。 茶杯里是一泓幽水,前年(2017年)的秋茶,五彩贡眉。 持着杯,晃着圈,看茶汤在杯中盈盈然,宝光流转。 对着明亮的春光,不由得想浮一大白。 《2》 上山去,山上的雾还没散。 日头却出来了,明晃晃挂在60度角左右的地方。 薄雾蒙蒙间,阳光氤氲。 茶树们仿佛在一个挂着浴霸的浴室里沐浴着蒸汽浴。 阳光把茶树晒得暖洋洋地,浑身舒坦,毛孔一个个舒服地打开,吐纳呼吸间,空气里的薄雾,携带着超级细小的水分子,进入了茶树的叶细胞里。 这些细小的水雾,给茶树叶片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饱满的养分。 令茶树叶片的每一个细胞,都充盈地,膨膨地,鼓鼓的,像婴儿的脸,肥肥嫩嫩。 这样的茶汤,喝一口,汤清水滑,肤如凝脂般的美好。 这便是太姥茶园的独特之处——这独特的气候条件,赐予了茶叶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品质特征。 《3》 茶园子里一片静谧,只听得见偶尔几声“突突突”地采茶声。 听声音便知道是芽头被采下来了。 起先慢的时候,还能听出一分钟采了几颗。后来惭惭快起来,便分辨不清了,听得突突突突突,像一首悦耳的采茶乐章。 风轻轻拂过,树叶间有轻微的莎莎声。余下便只有虫鸣鸟叫,以及小蚱蜢的呢喃。 鸡也出来觅食了。 母鸡带着小鸡,在茶园子里钻来钻去,找小虫子吃。 公鸡悠闲地踱着方步,不屑于跟“女子和小人”纠缠在一起,自己在旷地里翻择着食物。 这种鸡汤应该是极好喝的吧。 天天呼吸着比我们城里要清新数十倍的优质空气,吃着太姥山上野生的虫子,这天然的蛋白质,让它们生得体健貌端,羽毛丰泽。 并且,它们是吃着茶园里的食物长大的,有时候,难免吃到一些茶树独有的植物蛋白。 这样的丰沛养分,世鸡难及。 抓一只下山,炖田七粉吃,会不会再长高两厘米? 《4》 昨天晴了一整天,今天又晴了。 这样的温度,若再继续下去,过两天当是白牡丹的旺季了。 今天便已经可以采少部分的牡丹王了。(牡丹王,便是国标里定义的“特级白牡丹”,民间俗称牡丹王——村姑陈注。) 世间万物,总是此消彼长。 当茶园里的白毫银针瘦下去(发育慢,看起来瘦),牡丹王(特级白牡丹)便成长起来了。 因为季节的缘故,白毫银针正在进入衰退期,由牡丹王起,白牡丹的全盛时代,正在拉开帷幕。 白毫银针,和牡丹王,名字不同,品类也不同。 然而,它们偏偏生于共同的一个时间节点,生于银针和牡丹这两大款白茶品类季节交替的时候。这便结下了不同凡响的缘分。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怪现象,在同一片茶园里,有可能这一株茶树上采下来是牡丹王,另一株茶树上采下来是银针,它们二者,并没有在生长时间上并没有太大的区隔。 故而,很多人,把白毫银针和牡丹王,给弄混了。 这一混,别的不打紧,价格便差了很多。 若是本打算买白毫银针,却错买回了牡丹王,这损失可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为了少交学费,列位看官,还是要学会从外观上,分辨白毫银针和牡丹王的区别。 《5》 白毫银针的芽头,与白牡丹相比,是肥壮的,饱满的,丰润的。 像杨贵妃的身体,肤若凝脂。又像宝姐姐的丰腴,脸似银盘。而它的白毫,细细白白,又像是孙悟空身上的毫毛,密密麻麻,丰满丰泽。 白毫银针的叶片,不叫叶片,叫叶壳。 细细看上去,白毫银针的芽头外侧,包裹着一片跟芽头大小极为相似的叶壳,请列位看官注意,不是叶片,是叶壳,它是壳状的,是与银针的芽头的尺寸极为相似的,不像白牡丹的叶片,开了面,已经是一片叶片了。 白毫银针的叶壳,尚未长大,尚未长开,是孩子似的萌芽状态。 太姥山的白毫银针,有两片叶壳,大的一片,形状尺寸和芽头一般大小,与芽头略略分开一点,像保护壳一样,牢牢把芽头护在怀里,民间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旗”。 白毫银针的标准长相——一旗一枪,就是这么来的。 太姥银针的第二片叶壳,在芽头根部,较小,也是弯弯的,呈贝壳状的,小做小叶壳。 别的地方的银针,有这片小叶壳的少。这是太姥山独有的天气条件,所形成的这种生理特征。 《6》 牡丹王的芽头,略比银针的芽头小一号——瘦一点,短一些。 在芽头的外侧,有两片叶片包裹着它。此时的叶片,我们从照片上能清晰看到,确实不再是银针时期的壳状了,而是生成了标准的“叶”。 这一左一右的两片叶子,包裹着牡丹王的芽头,紧密地,以占有的保护的姿态,护着芽头。 牡丹王芽头上的白毫,便略比白毫银针要短一点、稀一点了。 因这这时期,茶树的养分要分一部分给叶片,叶片的背面也长满了白毫。故而,芽头的部分,便不再独占所有资源。 当然,牡丹王两种长相。 一种,跟白毫银针更加相似,只是与白毫银针相比,它的小叶壳更大,是一片大叶子保护着芽头,这也不能算做是银针的等级了,算是牡丹王里较高级的。 这种牡丹王,也是最容易被当成白毫银针出售的。 请在这句上面,划上重点。 另一种,跟白牡丹更接近一点,两片叶片都略长大了一点。但芽头较白牡丹更长更大更饱满。 姿态更秀美。 《7》 白毫银针和牡丹王,相似,却不同类。 就像曲洋和刘正风,相交,相惜,却最终殊途不同归。 一个是日月神教,一个是衡山派,派系之分,教义不同,便让他们俩,永远没有了在一起的可能。 白毫银针,就是白毫银针,它永远不会被当成牡丹王。 同样,牡丹王,也只是牡丹王,只属于白牡丹这个品类,不能把它当成银针。 在武侠的江湖里,逾矩,是要付出流血的代价的。 在茶叶的江湖里,逾越了品类,也是要被拔乱反正的。 请列位看官们,都细细地分清它们俩的不同,别再交学费了。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 作者 | 村姑陈 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2018年春茶季回顾 ▼ 完结篇:我见青山多妩媚(写在春茶季的结尾) 第46篇:到了茶农家里,就能买到好白茶? 第45篇:会展茶商,白茶销售里特殊的群体! 第44篇:不是每种白茶,都配称头采! 第43篇:那些只存在“某些人”想象中的茶厂! 第42篇:茶农的控诉,为什么“逼”我卖假茶? 第41篇:春茶季的主角,竟然是他们! 第40篇:春茶季,三级白牡丹和一级寿眉之争! 第39篇:纯日晒白茶和室内萎凋白茶的区别 第38篇:白牡丹,从青葱少女到丰腴美妇! 第37篇:春茶很贵,茶农却不愿采摘春寿眉! 第36篇:原地加工的福鼎白茶却成了春茶的网红! 第35篇:白茶随便晒晒就能喝,他们干了这件事! 第34篇:不懂白茶,只能是春茶的看客! 第33篇:从3到15,一个小茶村的变化 第32篇:白茶春茶季,福鼎最辛苦的人是谁? 第31篇:春茶季村姑陈的一天(满月纪念) 第30篇:不卖粗制白茶,这是茶掌柜应有的底线! 第29篇:太姥高山白牡丹的一天(现场直播)! 第28篇:请学好这四招,我怕你选不好春白茶! 第27篇:为什么我家的银针上市比别人晚? 第26篇:什么?今年太姥高山白牡丹减产! 第25篇:光凭一腔热情,就能成为白茶掌柜? 第24篇:震惊,2018年高品质白茶三年最少! 第23篇:三款半成品春白茶的品鉴实录(实拍) 第22篇:别人家牡丹已经上市,太姥山还半成品 第21篇:太姥高山荒野白茶采摘(实拍) 第20篇:高海拔山区不是高海拔茶区,不要混淆 第19篇:现在上市的白毫银针能不能买? 第18篇:今春第二次降霜,高山白毫银针命运多舛 第17篇:如何分辨平地银针与太姥高山银针 第16篇:平地茶园牡丹上阵,高山茶园银针当家 第15篇:今年白毫银针的宿命,还没开始便已结束 第14篇:未来的1年内,这种福鼎白茶最抢手! 第13篇:白毫银针的蜕变之路,从青涩到卓越! 第12篇:春茶万象 茶农的辛酸与甘甜! 第11篇:真正荒野茶产量极低,抛荒茶产量大增 第10篇:低海拔茶园热闹非凡,高海拔茶园静悄悄 第9篇:挡不住的大面积开荒种茶潮! 第8篇:平地茶采摘大幕正式拉开! 第7篇:一夜霜冻下,白茶凌寒采! 第6篇:荒野白茶树最新生长情况 第5篇:移植,荒野白茶树之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