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李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

 德寿堂图书馆 2019-04-28

李莹,女,1936年出生,吉林舒兰人。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四、五批指导教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吉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医世家,学宗《脾胃论》,临床中擅长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尤善于肾病、脾胃病、肝胆病、男科病等等。

脾胃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种类繁多,病机复杂,故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或愈后再次复发。李莹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又学宗《脾胃论》,深得其精髓,故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独到经验,现将其多年临床心得初探如下。

调理气机为治疗大法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之枢纽,位于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二者共同调节人体内之气机升降平衡,如脾胃功能异常,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则导致气机逆乱,引起多种脾胃病的发生。正如《脾胃论》中载:“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又云:“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李莹教授认为欲调理脾胃气机,应辨证之虚实,气虚者宜补益中气,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常用药物包括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白扁豆、大枣、甘草等;气滞者应理气导滞,常用方为三物厚朴汤、香砂枳术丸、曲麦枳术丸、白豆蔻丸、保和丸、木香调气散等,常用药物包括砂仁、莱菔子、荔枝核、陈皮、枳实、厚朴、豆蔻等;气郁者当疏肝解郁,常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快气汤、金铃子散、四逆散、痛泻要方等,常用药物包括川楝子、郁金、柴胡、香附、青皮、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等。

典型病案 患者,男,55岁。2015年9月4日初诊。患者自诉胃脘部反复胀满5年,加重1个月。曾间断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抑制胃酸药物及胃乐新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总体效果欠佳。刻诊症见:胃脘部胀满不舒,餐后,尤其是饱餐后加重,嗳气频繁,纳食尚可,时有泛酸、打嗝,倦怠乏力,肢体困倦,形体偏瘦,排便不畅,便后有不尽感,便质偏稀,睡眠欠佳,舌淡嫩,苔白微腻,脉弦细。诊断:胃痞,证属脾虚气滞,治以补气健脾、行气除痞。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 g,白术25 g,茯神15 g,陈皮10 g,木香10 g,砂仁10 g,厚朴10 g,香附10 g,豆蔻9 g,炙甘草6 g。1剂/d,共7剂。7剂后复诊,患者自诉胃脘部胀满、泛酸、打嗝等症状明显减轻,余症亦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嘱续服10剂。三诊时患者自诉已无明显不适,大便、睡眠等均已正常。

 该患者病程较久,故脾胃虚弱、气机失常。胃痞一证,多在脾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因气滞、痰浊、毒热、瘀血等实邪而加重。本例患者以气滞为主要表现,而其他实邪征象不显,故在治疗时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行气导滞而痞证自除。

寒温并用是重要治法

《脾胃论》中有言:“肠中寒,胃中热,则疾饥,小腹痛胀;肠中热,胃中寒,则胀而且泄。”明确指出胃肠寒热是导致消谷善饥、腹胀、腹痛、泄泻等病症的重要原因。而我国人民目前的饮食结构较以往有明显变化,嗜食醇酒、肥甘、厚味、油腻、生冷之品,且食无节制,极易造成脾胃受伤而发病。再者,发病后失治误治,过用寒凉,致阳气亏虚,脏腑受寒,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谷,日久则生痰湿、痰浊、湿热之邪,郁久化热,形成寒热错杂之候,临床中单纯寒证或热证者已少见,而以寒热错杂证为多,故在治疗上应注重寒温并用。李莹教授多在经方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半夏泻心汤、干姜附子汤、理中丸、黄连汤、栀子干姜汤等。

典型病案 患者,男,50岁。2015年4月9日初诊。患者自诉间断性腹泻5年,加重20 d。于5年前开始出现经常腹泻的症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每于摄入辛辣、冷食等食物后发作。发病后经输液、口服小檗碱和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以控制病情。6个月前至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20 d前因摄入辛辣食物及海鲜后症状加重,经口服西药后未见好转。刻诊症见:腹泻,便质稀且夹有黏液,面色淡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里急腹痛,舌质淡,苔黄腻,脉弦。诊断:腹泻,证属寒热错杂,治以寒温并用,温阳散寒,清热解毒。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如下:干姜10 g,制附子9 g,黄连9 g,仙鹤草30 g,黄芩10 g,当归20 g,木香10 g,地榆20 g,白头翁10 g,炙甘草10 g。1剂/d,共10剂。10剂后复诊,患者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显著改善,嘱续服黄芪建中汤20剂以巩固效果。

 该患者病程长,阳气必虚,脏腑必寒,但湿热留恋于肠道而致腹泻、腹痛及黏液便,故该患者属寒热错杂之候。用方遵张仲景寒温并用法,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进行化裁而收效。

活血化瘀是治标重点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学认为气与血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气能生血、能行血、能摄血,而血能载气、血能营气,故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气病与血病常常并发。李莹教授认为多种脾胃病中均应重视瘀血的存在,并需在调理气机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又可分为活血止痛法,常用药物包括延胡索、三七、五灵脂、没药、刘寄奴;活血行气法,常用药物包括乳香、山楂、穿山甲、月季花、郁金、玫瑰花;活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包括仙鹤草、大黄、红藤、败酱草。

典型病案 患者,男,46岁。2014年11月1日初诊。患者自诉间断性胃脘部疼痛、心慌1年,加重半个月。曾间断使用三九胃泰、稳心颗粒及西药进行治疗,但症状仍反复发作。刻诊症见:胃脘部疼痛,痛处固定,伴胃胀,胸闷、心慌、气短,倦怠乏力,纳食不馨,夜眠欠安,小便正常,大便略干,日行1次,舌质紫暗,苔薄白微腻,脉弦。诊断:胃痛、心悸,证属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15 g,生地黄15 g,红花10 g,三七7 g,赤芍10 g,枳壳10 g,延胡索15 g,五灵脂9 g,郁金10 g,月季花10 g,瓜蒌10 g,炙甘草9 g。1剂/d,共7剂。7剂后复诊,胃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等均显著改善,胸闷、心慌、气短等症亦好转,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该患者患有胃痛、心悸,以其痛处固定可知有瘀血内阻,胃胀提示气滞,舌苔微腻提示有痰,故选择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并酌加郁金、月季花、枳壳等行气之品,加瓜蒌以化痰浊,当归、瓜蒌又可润肠通便。诸药合用,活血行气,化瘀止痛,化痰、润肠,使实邪得去,胃痛、心悸而自止。

作者:田谧(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